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转)中澳教育比较作文

2020-07-06 
见闻与感受 启示与思考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主任 孟宪平   25天的澳洲之行,见闻颇多,感受良深,给人留

见闻与感受 启示与思考

 

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教研室主任 孟宪平

 

  25天的澳洲之行,见闻颇多,感受良深,给人留下的思考也较浓重,撷取几例,权作记忆。

一、见闻与感受

    感受之一: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

    见闻一:国会大厦作课堂

    12月3日,我们到首都堪培拉参观新国会大厦,导游告诉我们,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澳大利亚公民均有权利旁听议会的会议,回校后学生自己会“模拟国会”,有的扮演议长,有的“担任”总理,就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在议会厅内环形座位的最后一排,桌上装有有机玻璃挡板,是专门给旁听会议者安排的。通过特制的装置将会议的实况传给旁听席的听众,学校就可组织学生走进议会厅现场进行社会课学习,从而让学生了解国家政体、政治运行模式以及社会问题等内容。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可能还需现场进行必要的教学探讨活动,所以安装了隔音的有机玻璃挡板,这样既可以不影响会议活动的正常进行,又不会限制师生对会议全局的观察和思考。国会大厦居然还是一个社会课堂。

    见闻二:公共场所成教室

    澳大利亚许多公共文化场所,如国家艺术馆、世博会旧址、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都对学生免费开放,在那里常可看见学校教师带队,学生在那里参观、听讲座、互相交流、查阅资料、动手实验、参与网络互动交流,不少学生正是在这些地方完成论文或调查作业的,而且在活动过程中,一般都有工作人员或志愿者为学生提供适时的帮助。

    见闻三: 活动课程多样化

    所到学校都开设游泳、手工、美术、排球、陶瓷等课程,让孩子们充分了解自然、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培养学生的自信、冒险、合作、适应能力。

    感受之二: 教育的人性化

    见闻一:学习形式不拘一格

    12月5日参观Parramatte East学校时发现,学生学习时有的坐在地上,有的跪在地上,有的趴在地上,无拘无束;对于伏案学习的孩子,老师蹲下来指导学生学习,老师和学生一样高;没有两间教室的装饰是一模一样的,给人的印象是凌乱无序,每一面墙壁、窗户上都贴满了学生的各式作品,甚至于教室的中间也拉着铁丝,学生想贴就贴,想挂就挂。看惯了整洁的教室,第一感觉教室似乎是那么的杂乱无章,转而思之,这正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真实写照,一个空间一方舞台。虽然有的作品略显幼稚,但对孩子们来说,那都是自己最伟大的创作。看到学生表现好,老师及时以眼神、笑容、鼓掌予以鼓励。对学生的评价是“三明治”式的,首先肯定,再谈问题,最后鼓励。“鼓励”的内涵有二,一是肯定,二是希望你做得更好。

    见闻二:课间茶点提神充劲

    每一所学校在上午10:30左右安排午茶(Morning tea),有饼干、糕点、牛奶、咖啡、热水等,供教师和学生课间享用,既解困驱乏,又补充养养。每校如此,大概每个单位也是这样。

    见闻三:控制班额确保效果

    为了确保每个中小学生都能得到均衡地发展,澳大利亚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中小学12个年级各年级的班额,其中幼稚班≤20人,一年级≤22人,二年级≤24人,三年级——十年级≤26人,高中阶段≤32人。澳大利亚日前又作出新的规定:高中阶段教育每班由32人降到28人。减少4人就是给更多的学生更好的服务,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

    见闻四:人性关怀处处彰显

    走在公共场所,随处可感受到人性化的关怀。所到之处可见供行人休息的椅子,供残疾人行走的绿色通道,给盲人配置的过路信号灯,自觉让行人的车辆,供忙碌一周居民的免费露天浴池,供儿童游玩的免费乐园,仅黄金海岸就有100多个。他们的公共厕所(Toilets)有四种:分男、女、儿童和残疾人,幼儿、残疾人厕所门口有专门的“儿童” “轮椅”标记。正常人绝对不会进去。到博物馆、商场等地,均有免费为残障人士提供的轮椅。

    感受之三:教育的个性化

    见闻一:没有统一教材的教学。

    澳大利亚没有全国或全州统一的教材,甚至学校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也没有同样的教材,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水平自行编写个性实用的教材,每周打印发给学生。教师普遍认为,人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承认不同,尊重差异”,不以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同的学生决定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练习作业等。

    见闻二:关注非英语背景学生

    澳大利亚是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具有非英语背景的学生数量庞大,且呈逐年上升态势,新南威尔士州已达25%。12月4日参观Wiley Park女校,这所学校60%的学生来自中东国家,阿拉伯语是他们的母语,每6个学生相对而坐,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老师给学生一一辅导英语学习,从表情上看,学生满意、轻松,成就感洋溢在脸上。

    感受之四:教育的均衡化

    见闻一:教学条件几无差别

    我们参观的学校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城市学校、郊外学校,精英学校、普通学校,单性学校、混和学校,不管哪种学校,硬件建设差别不大,都没有像样的围墙,宽敞的大门,豪华的校舍,阔绰的办公室。教室一般均为木质平房,外结构很像国内建筑队临时搭建的房子。教室里摆着传统的投影仪,一块白板,一支黑色水笔,一台电脑,一部电话,一张老师的办公桌。

    见闻二:教学设施不求豪华

    布里斯本技术学院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TAFE(技术与职业教育)学校,没有豪华的设施或特别昂贵的设备。学校的教室和办公室都是四十年前的老房子,但安排得科学合理,布置的洁净有序,能满足工作需要就行;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并不是很多,但所有的书籍都是内容新鲜、实用,图书馆用于师生检索资料的电脑数量不超过一百台,据说配置也不是最先进的。学生使用电脑都是预约登记,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体现了“节俭办学,合理配置,够用即可”的原则,并不追求豪华和气派。

二、启示与思考

    (一)要树立教育属于社会的思想

    澳大利亚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资源,学生从动植物园、博物馆、图书馆,甚至庄严的国会大厦中学习,通过观察、触摸、感悟等手段,潜移默化的接收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学生的视野开阔,适应能力较强。他们以世界为课本,而我们以课本为世界,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不容易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冒险精神。

    细想,学习是为了什么?澳洲的做法让学习回归了他的本位,为了社会的需要而学习。而在中国呢?为父母而学习,为高分而学习,为上大学而学习。学习已经远远偏离了它应在的轨道。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学校不是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学校连着大社会、大世界。社会的各个机构、各种场所都应该是学生的课堂。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倡导学校要和社会打成一片,在社会中完成教育,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用“人本”来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从而最终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

    遗憾的是,我们做得一直不够好,以至于出现种种失败的案例。多次看到这样的报道,某些考上了名牌大学的学生,因为独立生活能力太差,被学习退学。原因何在?只能考高分的孩子变成了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还有,某地前几年有4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4个孩子也经常在一起玩,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不迫”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这起事件,一方面反映出孩子们缺乏处理突发事件的常识和能力,一方面反映了学生的道德状况,学生生活经验与社会实践脱节,也说明孩子们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小学语文课本里那篇《司马光砸缸》讲的就是救溺水同伴的故事,可我们的孩子却只认识了“司马光”几个字,会了几个词,掌握了几个考点,根本就没学到他的精神和智慧。

    中国大江南北的多数地方,对学生不收费的场馆寥寥无几,不挣钱的事谁也不肯做,都信奉“没人做赔本的买卖”。孩子们每天就在学校里圈养着,如牢之狱,似笼中鸟,只看见头上的一片天空。一旦孩子们到了年龄走上社会的时候,很多人已经失去了适应的能力而走上歧途。

    在反思现状的时候,重温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如何实现“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仍然是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教育本身具有社会性、现实性和生活性,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空中楼阁,不是与社会生活隔离的象牙塔。学校即社会,社会上有真假善恶美丑,学校也有真假善恶美丑,学会辨别,学会分析,学会处理,才算学会了学习。

    (二)要着力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此次走访的学校,不论其办学性质如何,均各具特色,都把培养健全的、个性充分发展的公民作为他们的教育目标。

    应该说,目前我国教育界对“以人为本”已有了比较强烈的共识和粗浅的实践,但毕竟还处于初始阶段,与真正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相去甚远。比比皆是的现象是,老师无视学生实际主观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讲解灌输、生搬硬套,而很少关注学生内心的感受;崇尚“头悬梁,锥刺股”、 “劳其筋骨”、“累其体肤”,而不顾是否塑造了人格、掌握了方法、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合作,获得了幸福感。有人说,“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辛苦也是最痛苦的学生”,此言不无道理。怎样使学生“会学”、“乐学”也就成了我们教育人的恒久追求。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

    澳洲教育非常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广泛实施了差异教学,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以自己异他的优势和特长生存和服务于社会。“承认不同,尊重差异”是澳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

    相比而言,我们的教育仿佛是机器加工厂,要求生产整齐划一的相同产品,缺乏富有个性的人文创造。

    想到一幅漫画:第一图画的是,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表情,用各种图形来表示自己喜好,三角形,正方形,圆形,梯形等等。再看第二幅图,孩子从学校出来的时候,统统变成了正方形,脸上的表情也只有一种了,似笑非笑。在这幅漫画里,学校成了“工厂”,学生成了整齐划一产品。

    我们很多教师视教材为权威,盲目吸收,把教参当上帝,言听计从。毫无自己的思想,如此下去,怎能培养有个性的下一代呢?

    我们身边的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生活阅历、心理状态、智力发育等不同,而具有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成功的教育不是通过扼杀学生的某项或多项特长,来保全和获取学生的一项发展,而是让学生的某项优势更加突出,成为某个方面和领域的专才。

    作为教育工作者,当你发现每个学生都各具特色各有专长时,你就会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是可爱的,每个人都是人才,班内没有“差生”;作为学生,当他能拿出自己的专长,发挥自己优势的时候,他就有成功的机会,有足够的自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说个个是人才。

    “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因材施教”是我们一辈子遵循的教学原理,“多元智能理论”是我们终生践行的教育原则。

    (四)既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其高度的合作精神

    澳洲教室的课桌有的摆成三角形的,有的摆成“T”字形的,学生面面而座(Face to Face),便于随时交流,互动合作。合作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坐姿与学习建立并强化出来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新观点、新关系的产生,课堂中小组关系除了是学习的伙伴能延伸到课后。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没有竞争,社会就缺乏活力,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一个人没有竞争对手的激励,就不会不断进取。但竞争并非不需要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称不上是高质量的竞争,二者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美国学者朱克曼曾做过一项研究,他发现自1901年诺贝尔奖颁发以来的75年中,286位获奖者中三分之二的科学家是与人合作而获奖的。他又以25年为时间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与人合作而获奖者,第一个25年为41%,第二个25年上升为65%,第三个25年竟达79%。研究结果表明合作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财富,合作使事业成功,合作是时代要求。

    而我们过多的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比如根据分数排列名次、学生之间相互寻找目标搞学习竞赛等。有研究发现,在智商上,东方人平均比西方人高1-2%,但是,不少当代科技成就却起源于西方,而不是我们古老的东方,这与我们个人之间不善于合作,甚至相互拆台不无关系。这种社会风气的形成,与我们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和社会氛围是分不开的。西方人形象地比喻我们中国人是“每个人是一条龙,合起来是一条虫”,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如何让学生学会合作,进而使合作形成合力,而不是力量的相互抵消,值得我们探究并改进。

    有人说,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中国,最差的教育也在中国。这里的“好”与“差”,既指教育质量,也指教学设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两国国情不同,两国教育差异巨大,澳洲学校不把资金花在建设豪华的围墙和大门上,而是用在外人看不见但却有益于教学的基本设施中,我们也没有必要撤围墙拆大门,学习澳州经验,要结合国情区情校情,学习一些内在的办学品质。我们暂时无法改变环境,但可以先改变自己。更新理念,积极探索,努力尝试教育与世界接轨,教育与社会打通,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