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能说成‘落汤鸭’?”
有些事、有些话在大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可到了小孩子那里就会有疑问产生。我来给你讲讲我遇到的吧:
那次,我领着十岁的侄女小伟和六岁的侄子小龙玩儿,我突然想:训练两个孩子说话吧。于是我说:“我给你俩出个词,你们用它造句吧?”小伟马上同意,对于已上四年级的她来说,造句不是问题。可小龙不干了:“我才上幼儿园,肯定不如我姐,说不出来咋办啊?”呵,小家伙给自己想好了退路呢。我忙说:“没关系,你肯定能说出来。”看他在不知所以,我又加了一句,“你模仿着你姐说的不就行了吗?”我这一说,他马上哈哈大笑。
“开始了,用‘美丽’造句。”我话音刚落。小伟马上说:“这个小姑娘长得真美丽呀!”小龙也不示弱地说:“这个小孩子真美丽呀!”听了他说的,我们都笑了起来。小龙说:“笑什么呀,我说的不行呀?”“行行行,”我们赶紧认可了,不想打消他参与的积极性。再说了说小孩子美丽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呀。
“下面用‘下雨’造句。”我接着宣布。小伟思考了一会儿说:“放学时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忽然下雨了,我赶紧跑,可到家也成了‘落汤鸡’了。”“这个句子造得好极了,不但用上了该用的词,而且表达出了一个完整的意思。”我称赞着。谁知小龙不服气地说:“我也会,听我的,下雨了,我被淋成了‘落汤鸭’。”
“哈哈哈,”小伟首先笑弯了腰,而且说着,“哪有用‘落汤鸭’的呀?你错了。”
小龙满脸疑惑:“姑,我错了?她能说成‘落汤鸡’我就不能说成‘落汤鸭’?”
是啊,他咋就不能说成“落汤鸭”呢?如果我干脆地告诉他错了,他一定会有更大的疑惑产生,而且不利于发展他好问的精神。于是,暂时不造句了,开始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
“你知道落汤鸡是什么意思吗?”我问。他摇摇头。
“就是形容浑身湿透,像掉在水里的鸡一样。”我给他解释着,“我们能看到鸭子浮在水面上游泳,找东西吃,你见过鸡在水里悠闲地游泳吗?”小龙摇摇头,说:“它们还怕雨呢,一下雨那些小鸡就赶紧躲起来。”这他说得很对,奶奶喂了十几个鸡娃,对此他最熟悉,而且一下雨他还主动帮助捉鸡娃回笼呢。
“这你知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呀?”我继续问。他一脸茫然……
“我给你说吧,是因为鸭子能从身体内分泌大量的油脂盖在羽毛上,因为油总是浮在水面上,所以鸭子就浮在了水面上,而鸡的羽毛上没有油脂,它就害怕雨淋了。”
“哦,是这样啊。”他大悟似地说,“那大白鹅能在水上也是因为它的毛上有油吧?”
“那当然了,你真聪明啊。”我高兴地拍了拍他的身体,表示满意,他也高兴地笑了。
小伟也在一边说:“这下你明白了吧,以后可别再说‘落汤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