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作文教学现状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会写作文,作文不是东拼西凑,就是简单敷衍;经常听到一些孩子诉苦,对作文兴趣索然,一见作文就烦;也经常听到一些老师牢骚,作文教学最难,学生们写出的文章空洞杂乱,没有真情实感。
反思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了四无现象,即: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情,言之无趣。
言之无物
很多小学生作文时头脑空空,不知道该写什么,只好上网搜索,或者抄袭作文选上的文章,交差了事。因此,虚假雷同、千人一面的文章比比皆是。到了考试,面对着作文题,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拼凑不出几行字来,冥思苦想近半个钟头,脑子还是一片空白,最后只好胡编乱造应付了事。
言之无序
有些孩子的作文倒是洋洋洒洒,篇幅不短。细细读起来,则发现缺乏条理,思路不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人读起来云里雾里,毫无头绪。
言之无情
有些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千方百计去靠近题目,出现了套话;绞尽脑汁去编造事件,出现了假话;竭尽全力去引用名人名言,出现了空话。这样的文章语言干涩,脱离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毫无真情实感。
言之无趣
还有一些孩子的作文,思路清晰,文从字顺,倒也符合习作标准。但读起来总感觉缺乏童趣,用一套脱离了实际需要,感觉上编排罗织的技巧在无病呻吟,他们过早地告别了属于自己年龄的童年时光,紧追着成人的步伐,让我们看到了是一张张戴着成人面具,拿腔拿调的稚嫩的脸,偏离了童年的本位,脱离了儿童的生态,走向了成人化。
那么,造成儿童这一作文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儿童,主体作用的缺乏
究其原因,首先是“缺乏生活”。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从家门到校门,每天两点一线,生活单调,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其次是“缺乏观察”,现在的孩子没有养成观察的习惯,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头脑中也就没有积累下作文素材,提起笔来自然百般惆怅。然后是“缺乏读书”。对于人生经历简单如白纸的学生来说,书本就是他们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而很多孩子没有博览群书的兴趣和习惯,有些虽然也读一些书,可权当作消遗。鲁迅曾经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鲁迅的话强调了多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性。所以,不读书,无法积淀丰厚的文学底蕴,胸中无墨,写起作文来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是“缺乏练笔”。我们知道,刀要磨才能锋利,笔要练才会灵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长期不运动,一旦去打球,手脚必定不灵便,写作也是这样。写得多就会熟能生巧,动起笔来,就能下笔有神。很多孩子之所以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写得太少,因而一写起作文来,就感到词穷,无法下笔。最后就是“缺乏态度”。有的学生对待作文课不够重视,认为可听可不听,特别是讲作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原本就没有讲教读课那么生动有趣,再加上老师的空洞说教,学生更不愿听。他们认为考试到了,背几篇范文,临时拼凑几百字,也能过关。平时的作文训练更是抄你没商量。没有积极认真的态度,是永远也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作文教学亦然。作文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与否。然而,很大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存在“四不”现象,即:不重视,不会教,不会批,不讲评,使得教师的主导作用严重缺失,导致学生不会作文。
不重视
他们认为,考试的时候,学生面对作文题目,一般都能凑够一篇,至于语句通不通顺,内容能不能表现主题,倒显得不太重要,一般作文分差距也不太大。因此,每一单元的习作,高兴时蜻蜓点水讲一讲,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写。更有甚者,干脆不讲,布置成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解决。
不会教
有些教师自身作文素质本不高,对于一些文章,自己也不知道该怎样写,干脆找来范文读一读,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的作品成了超级模仿秀,根本没有自己的故事;有些教师根据自身的喜好和所谓的经验,每一篇习作都先给学生设定一个框架,让学生在这个框架中完成,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只有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还有一些老师,由于自己没有切身的体验,缺乏对写作心理的深刻感知和把握,难于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有的只是居高临下的理论知识灌输,却多是纸上谈兵,缺乏针对性,其结果往往是束缚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和创造才华。
不会批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笼统的意见多,针对性的评价少。大同小异,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针对性,流于公式化。学生看了如同隔靴抓痒。教师辛辛苦苦写出的评语,根本没有起到作用,可能很多学生连看也不看,那样,我们的批改就是无效的。
不会评
从学生的心理出发,自己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作文讲评课十分重要。而我们很多老师就轻视了这一点,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草草浏览后打个批语发下去了事。也有一些老师,在讲评学生作文时,批评否定多,鼓励赞赏少。有的甚至把一些作文中的某些句子当成笑话来讲。这会大大的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你能说这样的老师会讲评作文吗?
体制,主流作用的缺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学校老师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但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目前仍然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思想、方法、方式上存在着种种偏差,至今还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归纳起来,我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少完整的训练体系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没有完整的训练体系。不少语文老师甚至没有学年或学期训练设计。教师大多根据个人喜好或单元教学目标来布置作文,随意性大,这样势必导致各年级之间作文训练的交叉或跳跃,影响训练的系统性,不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
训练密度不够
传统的作文教学起步较晚,大多从三年级才开始;学生作文写的少,每两周安排一篇,一学期下来 8 篇作文,这样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眼高手低,看什么题目都会,写什么题目都不行,写出的作文水平不高。如此训练,不能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
读写脱节
在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教材的本身,不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 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生活阅读,没有引领学生进入真正 的阅读世界。这样不但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而且切断了联系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血脉, 造成学生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或者有话难说、有情难抒的局面。
关注生活不够
文学写作应该永远植根于生活,离开了生活,作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作文的本身,不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事物,积累生活素材。学生的写作经常脱离生活实际,只能闭门造车,导致写作成为游离在学生生活之外的一种额外负担,使学生的写作言之无物,内容空洞。
如今,各种各样的作文教学探究模式层出不穷,一些概念新奇的模式在实践中却缺乏生命力,因此真正能解决作文教学实际问题、实现作文技法提升和作文育人双效的探索就显得尤为珍贵。因此,改变作文教学现状,提高作文教学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全面提升,走出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怪圈,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