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欢“蹂躏”这个词。但是,当我在“正面管教”课程中亲自参与了“查理”这个体验活动时,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就是它——这个冷酷无情的“蹂躏”。
道理人人都懂,可在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时时怀有教育的自觉?
Linda老师打开了一张画,画面很简单,只是一个嘴巴咧得很大的小男孩,没错,他的名字,叫查理,是这个班里新转来的孩子。
Linda老师说:“这个孩子好像不是那么讨人喜爱,如果你是他的同学,可能会怎么说他?”
这个情境并非个例。就我的教学经验而言,每一届学生中都会有这样的好像不太讨人喜欢的孩子,无论他是否插班生。不能不承认,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不承认,接纳比漠然更难。当参与体验的老师们把自己当成孩子,对“查理”说出“你不讲卫生”、“你太吵了”、“你的字真难看”、“你的书包能不能收拾好”……我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我的一个又一个“查理”一样的孩子。是的,这都是真实存在的孩子,这都是不容回避的状况。即使自认为是一个好老师,但是每每想到那些孩子,我也无法把“问心无愧”说出口——我对他们,不够好。而那些孩子们呢,却对我……情谊深重。去年的教师节,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孩子已经上高二了,他没什么事儿,可是说完了“节日快乐”却又舍不得放电话。我曾经把他写到我的教育故事中,题目是“孩子,你不是傻瓜”。而他举着那张报纸欢天喜地地拿回家给妈妈看,好像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写那篇故事的动机,是因为他在开学的第一天就给我写小纸条,上面写的是:“老师,你把我当傻瓜吧,不要管我。”在我们见面的第一堂课上,同学们的哄笑里,他趴在桌子上大哭。
伤害,一旦有,就很难平复。
孩子所希望得到的,其实不多。
随着一句又一句不中听的话出口,Linda老师不动声色地把手里的画像一点点揉皱。
皱得让人的心一点点绷紧。
后来,画像就变成了纸团……
如果你生活在被指责被抱怨被嘲笑被漠视的环境里,你会快乐吗?你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因为每一天的天空都是乌云密布的,你见不到阳光,也见不到真实的那个原本可爱的自己。
Linda老师说:“那么,后来,大家都发现原来查理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他是又很多优点的。现在,请赞美查理,好吗?”
是的,随着大家的赞美,那个纸团在一点点伸展,一点点地变回了一张画像。
可是我们的心,却难以真正释怀。
因为那张画像,同开始已经全然不同。
那些褶皱,那些不可能消失的褶皱。
这就好像《哈佛家训》中的一个故事。父亲让儿子在每一次愤怒之后,把一根钉子钉入篱笆的木桩,而不生气的时候,再把钉子拔出来。显而易见,钉子拔出来了,疤痕却留下了,永远地留下了。
前一段时间,给省骨干教师讲课。虽然题目是关于绘本,但是我们所探讨的是教育本身这个更为广阔也更为深邃的主题。
其间,我想请老师们自告奋勇来演绎一本绘本,亲身体验一下这种阅读的快乐。可是整个阶梯教室沉默良久。
我并不感到意外。
每个人,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我们不可能不跌跌撞撞,有时还会头破血流,甚至以为万劫不复。
这个过程,让我们变得坚强,却又脆弱,让我们变得智慧,却又怯懦。
我们学会了给自己裹上坚硬的外壳,学会了把自己的真实藏起来,学会了绝不做什么出头鸟。
而我们同时失去的,一言难尽。
我们都是“被蹂躏的查理”。
然后,我们变成我们曾经不喜欢的曾经瞧不起的曾经痛恨的那种人,去蹂躏其他“查理”,那些比我们更弱的生命。
《正面管教》是我近段时间的手边书,也是加斯顿小学这两个月的必读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发现“正面管教”所揭示的道理是正确的,所提供的方法则是实用的。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
在读第二遍的时候,我坚定了这样一个想法。加斯顿小学教师所需要提升的,一方面是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则绝对需要正面管教的能力。
我们不想再用批评、表扬、奖励等老办法来“管”孩子,我们更不想娇纵孩子。我们希望在读懂孩子的行为的基础上,本着尊重孩子的原则,使用科学的方法,说好每一句话,做好每一次“管教”。
道理人人都懂,可在生活中,又有几人能时时怀有教育的自觉?
建议您读这本书,也建议您照着书中的方法进行体验和实践。
使“正面管教”内化于心,受益的是孩子,更是教师和家长。
2014-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