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在“安静润泽”中“完满自足”作文

2020-05-11 
在“安静润泽”中“完满自足”——“儿童阅读课程化”浅探洛阳吉利区开元小学孔晓艳 两年前,一个朋友问我:“你心目中
 

            在“安静润泽”中“完满自足”



——“儿童阅读课程化”浅探



   洛阳吉利区开元小学  孔晓艳



 



两年前,一个朋友问我:“你心目中的书香班级是什么么样的?”心里很奇怪——书香班级,当然是班内孩子们都爱读书嘛!直到有一天,在一个颁奖会上听到一位老师介绍自己班上的阅读情况,书香卡片、读书记录、阅读达人等级化分、读后感评分、诵读比赛……形式多变新奇,考核严谨细致,颇有繁花似锦、锣鼓喧天的气势。反思自己的教室,顿觉安静平常——然而,孩子们读书时清澈安定的眼神、聊书时愉悦安然的语调告诉我,他们的内心是丰盈满足的。



读书,原本是一件极“静”的事,活动,向来是一件极“闹”的事。这两者怎么能和谐起来?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读书活动中,师生们因阅读而体会到的平静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从何而来?绝大多数阅读活动,不是孩子们的需求,而是教育局、校长、老师们的“展示”需要。



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润泽的阅读环境,让他们在阅读中体会完满自足的滋味,这样,阅读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伴随孩子一生。



怎么做? 课程化。把阅读“写”进课表,让它成为孩子生活、学习的一部分。几年的摸索实践,我们班上慢慢形成了“诵”、“读”、“听”、“写”四个版块。



一、   
儿童阅读课程化之“诵”。



《日有所诵》因选文经典、注重儿童成长需要成为我使用七年的诵读材料。诵读方法很简单,一周一次通讲,每天早上齐读。



每周的周一下午第二节课,是我们班固定的“通讲”时间。所谓《日有所诵》通讲,就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把当周要诵读的材料读正确、读流利、粗知诗意。然后从周二到下周一的早读,是孩子们的齐读时间。早读十五分钟,把单元内容正读、倒读一遍后,顺势往前读。比如当周要读的是第三单元的内容,那么就从第三单元第一首诗开始读至第五首诗,再从第五首读倒读至第一首诗,接着读第二单元的第五首诗、第四首诗、第三首诗……依次类推。当周诵读的内容偶尔会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复读(朗读不够流畅)或稍做讲解(从表情中发现孩子可能不太理解),有时也会做些拓展(孩子们近期阅读的书籍或课文中有相关内容,或者和季节特征、生活等有联系)。但基本以孩子们流畅整齐的诵读为主。



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华德福教育理念称之为“节奏”,节奏和重复是孩子们学习知识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每天十五分钟诵读《日有所诵》已经足够。当周单元内容每天两遍,往周单元的内容每天一遍,这样的安排熟悉着新内容,也复习着旧知识,孩子们不会觉得单调、枯燥。十五分钟的时间,孩子们大约可以诵读二十到三十首诗,换而言之,一首诗文,每天读一遍,读一个月左右——熟读成诵,自然而然。虽然没有刻意要求孩子们背诵,只这样简单的读啊读,《日有所诵》还是深深印进孩子们的心中。二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说到秋天,孩子们脱口而出:“黄豆荚,真可爱,里面坐满豆乖乖……”——这是他们一年级刚入学时读过的。



周二到下周一的循环方式,意味着周一早读时的诵读的内容与上周相同。这是因为孩子们经过两天的休息,注意力也好,精气神也好,都是一周中最为“散”的,熟悉的内容降低了诵读难度,对孩子们来说既是悠闲自由的休息状态到紧张有序的学习状态之间的过渡,也是周与周之间有效的学习连接。



早读时一气呵成、流畅无碍的齐读方式对形成班级的集体学习气场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聚气、聚神——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孩子都体味着“一起做事”的乐趣——这,是班级“集体”意识形成的重要原因——因此,一周一次“通讲”,为孩子扫除齐声诵读的障碍必不可少。



持之以恒,熟读成诵,适当讲解,《日有所诵》诵读的三大原则。



一周一次的通讲,把诗文读正确、读流利之后,讲什么?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日有所诵》的诵读重点应该放在哪里?



翻开《日有所诵》,一篇篇看下去,我们可以发现,一二年级的选文以儿歌童谣和儿童诗为主,那么诵读的节奏、方法及通过诵读体味诗文趣味、让孩子爱上诵读这一学习方式就是这个年级段的主要任务。三四年级的选文中出现泰戈尔的《飞鸟集》和纪伯伦的《沙与沫》这样的篇目,语句短小隽永,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于九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最为合适。这个年级的孩子,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思考周围的世界及现象,比如“死亡”这一话题,九岁之前,死亡仅仅意味着某个人、某个生物再也不能出现在他们面前。而对于九岁之后的孩子来说,死亡是被当作一个问题来看待的,它常常会引发孩子进一步的沉思——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诵读的重点是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诗文意义。比如三年级上卷第二单元中“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通讲时我是这样做的:“看,窗外的白杨树。当它是一粒种子的时候,可能会被鸟儿吃掉,可能会被风吹到水沟里泡得发霉坏掉,可能被小朋友一脚踩破皮儿……但是还好,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当它是小树的时候,可能被风儿吹折,可能被虫子咬伤,可能被冰雪冰坏,可能被雷电击倒。还好,这些事情没有夺去它的生命。现在,它长成这样大的一颗树,我们可以对它说——”孩子们齐读:“我存在,乃是所谓生命的一个永久的奇迹。”到了五六年级,诵读的重点应该放在把诗文和孩子的生活连接上,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融入世界,以清新美好、积极热情的样子影响世界。《新月集》、普里什文的散文诗、《诫子书》、《盘古开天地》这些中外名篇都是非常好的材料,我们可以与孩子们聊童年、乡村、诸葛亮、君子……可以在读了《盘古开天地》之后,比较中西方哲学的不同——盘古化生万物,中国哲学讲究“万物一体”; 上帝创世纪,所以西方哲学是“主客观对立”。



春夏秋冬,岁月流转。《日有所诵》,是晨风中最美的声音!



二、    儿童阅读课程化之“读”。



一说到读书,老师们习惯性地想到的是“兴趣激发”、“量化考核”、“能力检测”——这也是读书活动之所以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原因。但是,我们很多人也注意到——特别爱读书的孩子,并不喜欢填写《阅读手册》、《书香存折》之类的表格。他们只是单纯地享受在文字中情绪起伏、思绪翩然的感觉——那种外表风平浪静,内里波浪滔天的感觉。



让阅读成为孩子们生活方式之一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安静的“场”——让书香,像幽幽花香一样围绕身旁、沁入心房。



一年级刚入学,在家长委员会的帮助下,我们班建立了班级图书库。四十个学生,三四百本图书(两年时间积累而成),文学、科普、历史(孩子处于低年级段,以中国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主),谓之“全营养阅读”。每天早读前是固定的换书时间。为了换到心仪的“好书”,孩子们会早早来到学校,在讲台前排好队。等我把书摊好后,他们眼睛瞪得大大的,在“书海”中东翻西选、寻寻觅觅。对于热门书籍,眼明手快的每每欢呼雀跃,慢了一步的常常黯然神伤。



《彩色世界童话全集》、《神奇校车》、《最美的中国童话》、《玛蒂娜》、《昆虫记》,轮番成为班级的主旋律。建立班级图书库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共读的空间。共读一套书,必然会产生共同的话题,共同的话题,会成为凝结班集体的力量之一。斯坦纳说,在这样的班级中,孩子们“团队感更强,持续性得以保持,人际关系和忠实的品格得到发展和进步。孩子们在稳定和信任的气氛中感到安全。”这种安全感会成为孩子们人生路途中前行的力量,伴随孩子一生。



爱上阅读后,个人小书柜慢慢走入孩子们的家庭。它的出现保证了“每天读书半小时”这一家庭作业的完成,也让孩子的个性阅读成为可能。二年级上学期,王贝宁读完了沈石溪的全部作品,六十本的《小牛顿科学馆》是王子其最喜欢的家庭读物,前些日子《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让王艺深沉醉其间,因为给孩子买书,栗佳慧同学的妈妈成了当当网的常客……



从去年开始,学校图书室开放,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是我们班的阅读课。孩子们走进图书室,在林立的书架间流连,在沙沙的翻书声中陶醉,连换书时都会踮起脚尖慢慢走路——尽可能不惊动其他同学。一周一节的阅读课,其意义不在于读了多少书,积累了多少知识,一起安静地沉浸在书香的感觉,是支持孩子们日常阅读的情感基石——每周五下午的阅读课,是孩子们生病了也不舍得请假的课啊!



个人小书柜、班级图书库、学校图书室,点线面相结合,全方位为孩子打造一个书香的“场”,孩子们在这个场中体会、积累、享受、成长。



三、    儿童阅读课程化之“听”。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娑婆世界,耳根最利”,倾听是学习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们,愿意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千方百计把孩子们培养成能歌善舞、能言善辩、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才,成为舞台上光彩亮眼的主角——但是不愿意让孩子学习聆听,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是一名配角或观众。



入学后的孩子们在倾听上问题多多,最典型的有两种。一是不想听。在交流中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只想表达“我”。二是不会听。课堂上,常常见到这样的孩子,身子坐得极正、小手放得极平,眼睛瞪得极大,一副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的样子。其实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求是引起老师的关注,得到老师的表扬。



真正听进去的孩子,身体是自然放松的,眼睛是闪烁变化的。



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一周两次的故事讲述课和一周一次的吟诵教学课是我们班的重要方式。



故事讲述课,第一遍完整地讲述故事——孩子们那个投入、那个享受啊!第二遍在关键点上停一停,看一看,想一想,聊一聊, 让故事 “长”进孩子的生命深处。斯坦纳认为:孩子们入学初,应该大量听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动物故事、传统寓言故事、当地和民族的传奇故事——因为它们是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人类所经历的困境。一年级时我们的故事讲述课以《幼学启蒙》丛书为主要材料,孩子们至今还能清楚地讲述盘古、女娲、共工、黄帝、莫愁女儿、济公和尚们的故事,他们知道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知道年与夕的故事,清丽秀美的苏州更因为《年糕的故事》走进了孩子们的心中……      



吟诵是中国的传统读书方式,用吟诵的方式进行古诗学习,孩子们会注意到拉长和急促的声音,并去体会其含义,寻找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的解诗途径。课堂上,我带着孩子们标出平仄后,会连续三遍、安静地听播放器中的吟诵调,然后边听边用手比划平仄三遍,再小声跟吟三遍,学会吟诵的调子后,再让孩子分句安静地聆听——说说从声音里听懂的东西。一节课上,孩子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听”。



安静地听,让孩子们的心不再尘土飞扬。



四、   
儿童阅读课程化之“写”。



叶圣陶先生说:“读书是吸引,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常青话题,是语文能力训练的必由之路。然而一直以来,孩子们只愿读书不愿动笔的情况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愿写、乐写、多写?2009年,我找到了一条路——校讯通博客。



“飘雨不终朝”,以激荡的手段带动的热情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因为这种激情燃烧着人们的精气神。唯有安静、缓慢地浸润,才能让成长来得真实可靠。



没有在班里大张旗鼓的宣传,我私下里找到几个志趣相投、愿意为孩子付出的家长进行交流。像一开始的亲子共读一样,这几个家长又开始了母子(女)共写之路。几个月后,孩子们的变化已让人惊叹。家长会上的展示让更多的人动了心,“身边的榜样”说服力是最强的,又有一批孩子开始行动。慢慢地,写博成了班里大多数同学的习惯——剩下的就算不写,也会时常关注同学的博客,看看他们的最新动向。而这,也是学习,也是成长,也是班级氛围的一部分。



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我趴在电脑前一篇篇翻看孩子们的博文,在键盘上敲出一行行留言。万物寂然,心与心的碰撞让时光停驻在屏幕上。孩子们表现好时,一起在教室中静静欣赏同学的博文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两周一次的博谈客论,一年一次的书香大赛,我带着孩子们参加、努力、收获……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班的博客圈成了校讯通的知名圈子,班级共获得七次“书香班级”奖项。不少学生成为“博客小明星”。“博腕”、“状元文”、“阅读天使”、“小小科学家”、“小小数学家”、“书香家庭……荣誉的光环照亮了孩子的笑脸。



网络是把双刃剑,要看拿剑的人如何使用。与远方的朋友交流、学习,作品陆续发表,思想慢慢成熟。在校讯通博客这个大课堂里,孩子们坚定前行,体会着成长的滋味。



行文至此,回首来处,再次品味“安静润泽”四个字,只觉滋味万千,其好处说之不尽,其中最真最美的,是“完满自足”。我愿与正在读文的你一起努力,打造一个安静润泽的环境,让我们亲爱的孩子们在书香中如花儿般悠然开放!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