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早操,王老师告诉我一整天数学老师都要听专家的课,今天的数学课看样子全包给我了。进班后学生见王老师没来,就问我:“老师,上什么课呀?”我说:“同学们,今天你们要忍耐一下、承受一下煎熬了!”学生听后很惊讶地看着我。我便继续说道:“数学老师要听课,今天要上语文课了。”“耶!”话音刚落,欢呼声一片。这帮孩子,就是有眼色,知道这样做我会高兴,都露出兴奋的神情,不知哪天我去听课,他们对数学老师也“耶”啦!呵呵!
第一节课先领着学生简单学习了《诺言》,然后做《新课堂》。同学们表现不错,发言积极,做题认真。
看着他们优秀的表现,我想奖励一下——玩个游戏,他们也需要调节一下学习状态,再说了,游戏就来自本单元的“初显身手”,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游戏要求: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讨论并制定“传口令”游戏的规则。
分组:4组。
裁判:一组一个,他们是李思谭、贾恒宇、孟鑫和杨博涵。
(《传口令》内容略)我把游戏内容让学生读后,征求同学们的意见,讨论游戏规则。不一会儿,规则出来了:1、每个组的人数相等;2、传口令时不能让第三个人听见;3、口令要依次传下去;4、“作弊者”取消游戏资格。
传什么口令呢?呵呵,我课间就准备好了,写在一张纸上,单等着比赛时公布。每组叫上来第一个传话者,我悄悄地把他们叫道一边,默记自己组的内容。王若昕看了禁不住笑了:“老师,你太逗了!”的确,因为他们组传话的内容是:哇塞!你太可爱啦!宋烁琪看了自信地回到座位上,他们组的传话内容是:你愿意和老师一起走进春天吗?也许这句话比较好说。但徐硕冉这一组的传话内容显然有点难度:把你的手给我,让我们一路同行!第四组的第一个传话者是孟诗涵,他看后会心地笑了,只见我写着:孩子,因为有你,我的生活很精彩!游戏开始前,陈丁维提意见说:“老师,张钧硕的耳朵听不清。”是啊,钧硕的听力有点障碍,但是不能因此而剥夺他游戏的权利啊,何况这是给他自信且参与集体活动的好机会,为了不影响他们组的比赛效果,在我的建议下,把他作为本组最后一个传话者。
随着我的一声令下,比赛开始。班内静悄悄的,只见各组成员迅速地、悄悄地把口令传给下一个人,且看他们的表情,有的偷着笑,有的紧皱眉,有的干着急……裁判们也没闲着,竖起耳朵听着,监督着。很快,付宇做为组里的最后一个同学第一个高高地举起了手,第二名是张钧硕组的,第三名是夏雪丰组的,第四名则是张瀚组的。我把他们四个叫到台前,说:“哪组获胜呢?看的不仅是快,还要看口令传的是否正确。”接着去请他们逐个大声说口令是什么?
“哇塞!你太好啦!”付宇话音刚落,哀叹声一片。可惜,把“可爱”听成“好”了。
“孩子,幸亏有你,我的生活很精彩!”张钧硕刚说完,他们组内就埋怨起某某某了,看来中间人员出问题了。
“你愿意和我一起走过春天吗?”夏雪丰刚出口,组内人气得直拍桌子,毕竟是“一字之差”啊!
“把你的手给我……”张瀚说了上句停顿了一下,无奈地说:“下面的我没听清。”传的最慢,还没有听清,失败。
全军覆没。
在遵守规则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看来不是一件易事。再看大家的神情,除了遗憾外,还有不服。
“胜败未分,怎么办?”我问。
“再比一次!”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
“好!那就再来一次!看哪组能拿第一!”大家一听整合他们的心意,欢呼雀跃,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这次口令我选了韩愈的一首诗:《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口令简单多了,各组传的也比较快,宋烁琪组第一,孟诗涵组第二,王若昕组第三,徐硕冉组第四。他们四个分别说出了口令内容,同学们一听都笑了:这不是后面黑板报上的诗吗?比赛进行到此结果并未揭晓,口令传对了,但是据裁判反映,宋烁琪组和孟诗涵组在传口令的过程中声音“让第三人听见了”,违反了规则,只好取消评奖资格,结果王若昕一组获得了第一名。成绩公布,欢呼声和叹息声交融在一起,我总结说:“咱们是玩游戏,玩游戏主要是快乐,再者就是通过游戏懂得规则的重要性。以后有机会再玩。”
玩游戏的意义就是让大家在玩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平等的遵守条约,树立遵守规则的意识,但愿这能浸染到学生的心里。
下午第一节下课,王丹和王若昕到办公室给我报告说:很多同学不好好做操,小红帽检查时光扭脸看,特别是徐浩轩和贺硕,被小红帽点名了。我听后很生气,上星期三就出现这种情况,音乐老师上完课后就走了,而同学们的自觉性太差,总是不按要求做,这离我期望的“无为而治”差距很大。第三节课我带着气愤走进班级,没好气地先让他们两个站起来,而后说:你们就这么依赖老师吗?非得要老师监督?做眼保健操的重要性我不再强调,为什么还要让我再安排第二次?……对于犯错的同学怎么处罚,大家有什么建议?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说着,形成两种思想:陈丁维和许家豪等同学的意见,即写检讨书,罚抄课文;第二种思想以李思谭和宋沛哲为代表,他们认为罚抄写对眼睛反而没有好处,而应该先让他们重做一遍,找人监督。后来惩罚内容定为:重做眼保健操并罚抄一篇不长的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