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频道 > 小学作文 > 二年级作文 >

我的阅读史作文

2020-03-30 
 说起读书 ,忽然涌起一种怀旧的情结,脑海里不由的出现很多书的名字和人物景象,慢慢的怀念起那个时代来。阅
 

 

                         

    

 

    说起读书 ,忽然涌起一种怀旧的情结,脑海里不由的出现很多书的名字和人物景象,慢慢的怀念起那个时代来。

    

    阅读,从小人书开始

    

    最开始读书应该是在刚上小学时。那个时候的孩子生活简单而又充实,有很多的时间在外面疯跑。不论上学、放学、课间,只要有时间就在村里穿来穿去。每天回到家,常常满脸满手都是泥,衣服脏兮兮的。那时候,和小伙伴一起观看蚂蚁搬家,一起捉知了。帮家里挖野菜,到收割完的庄稼地里拣粮食,即使是冬天也不觉得像现在这样冷,总能找到乐趣。虽然很快乐,晚上却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只有读书、听广播。农村的书很少,所能读到的除了课本以外,大概只有姐姐的课本了。有时候,都看过好几遍,以至于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对于小学课本里记述的那些故事还印象深刻,仿佛刚学过一样。后来,同龄人之间开始传看小人书、连环画。能看上一本小人书在那时已是难能可贵,所以总是争抢着看,很是热闹。现在回忆起来却倍感温馨。

与“小人书”为伴,是我们那个时代孩子们最奢侈的生活。瞧,巴掌大小,捧在手里正合适。翻开它,文字不多,但一幅幅精彩扣人的画面,像放电影似的展现在眼前,恰好让懵懵懂懂的我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味。《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我都是从小人书中开始看起的。

   “小人书”就像一个时代的音符,留在我记忆的长河中,童年时恣意欢愉的场景与小人书中的画面仿佛汇聚一体,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回味悠长。  

  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在大型的购书超市,要想找到一两本“原汁原味”的“小人书”,也已经很难了。它们虽然已经渐渐远离了我们的视线,然而,它的确影响和感染了我们这一代人。

    

    杂志,开阔了我的视野


    读初中时,《故事会》是当时最抢手的书了。我是每期必看,很多时候和姐姐抢着看,晚上睡觉前偷偷藏到她找不到的地方,以免第二天被她抢了先。那时候对读书真的很痴迷,有时好不容易借到一本书,看一遍嫌不过瘾,非得看上两三遍才恋恋不舍的归还。 

   《读者文摘》是上初中时除了《故事会》之外看的最多的。这要感谢我的同桌李熙。她有个已经参加工作的姐姐,《读者文摘》她姐姐每期都买,她收藏了很多本,有的还是崭新的,保存在壁柜底层一般不外借的。当然我是她的同桌加好友,所以她才肯借给我看。我惊异于竟从未见过这样好的书,文中许多故事常常使我感动落泪。《读者文摘》里一篇篇充满睿智的人生故事,传递给了我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感觉到从未有过的安静和清爽。现在,我与李熙已多年不联系,我次看到与《读者文摘》有关的信息,我就会不由自主的深深思念她。

    现在,我已经步入中年,在我的办公桌上除了专业书籍、报纸之外就只有《读者》杂志。《读者》已经成了我的良师益友,当我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抽身出来,打开《读者》,品一篇美文,看一个故事,我会顿时觉得豁然开朗,身心轻松,一天的劳累、一天的烦恼,都会云消雾散。是《读者》教会了我乐观而淡定地面对世事纷扰,让我拥有一颗善良而仁爱之心。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不懂什么教学方法,面对教材总是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该讲什么,讲多少,特别希望老教师给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或模式让我参考,甚至照搬,否则心里就没底。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次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可是,渐渐的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看到人家的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相差那么多?我仔细的比较了一下,发现仅靠简单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要给学生一杯水,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个水源就是学习与实践。

    带着这样的认识,我开始如饥似渴的投入到读书学习中去。学习新课标,了解自己所教学的这一部分在整个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及前后知识的关联;搜寻名家著作、观摩名家课例,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给我帮助最大的就是《小学青年教师》。书中有对教育教学中热点问题的见解,有新课标的解读;有典型案例的专家评课,还有教学参谋等等很多栏目,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升了自我。

    后来,我的课余兴趣,就渐渐扩展到了读《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到现在,《河南教育》、《中小学教育》、《读书》、《名作欣赏》……都是我生活的必需。一页页地去品尝,我的心灵一次次地被感动、震憾。

  

    世界名著,滋养我的心灵

   

    最美好的读书时光就属师范三年了。到了师范突然发现学校里有那么一个大图书馆(其实现在想来却觉得自己很幼稚,沁阳师范的图书馆现在看来并称不上大,反而有些小的可怜了),那么多的书可以自由借,想看多长时间都可以。星期天,由于离家远,一般不回去,我不喜欢上街转悠,就喜欢钻寝室里看书。现在想来,自己的眼睛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近视的。

    那时看书可是看得快,换的也快,一本接一本,不亦乐乎。看得最多的就是名著,感觉以前只是一个遥远的书名,现在却可以看到真正的书了。《简· 爱》、《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呼啸山庄》、《红楼梦》、《飘》······当时真是兴奋地不得了。

    如果真要让我说一说哪本书有哪些情节或语言对我的影响最大,还真不好去列举或比较。不过,那些美好的或凄美的故事和情节却都深深刻在了记忆深处。现在仔细想一想,其实有些书当时并没有真正读懂,当时的一些感悟也一定是很肤浅的,但却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最近,我一直在重读世界名著,现在读起来却慢的很,边读边品,反复的读,来回的品,当年阅读时的感觉简直无法和这次阅读旅行相比。在回读中,我更了解了作家的写作特点,对书中的人物充满了更丰富的人性理解。

    

    品读教育名著,助我成长

    

    作为老师,读教育经典的道理毋庸置疑。设身处地去感受理论的指导意义,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品味作者的用心,思考作品的意义,发展作品提供的精神空间。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快乐的,是实用的,也是长效的。

    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使我的读书更有了目的性和方向性。不像学生时代只选择内容精彩的书,而更倾向于教育教学理论书籍。

    细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觉得像面对一个知己、一个老朋友,他慢慢给你阐述一些道理,让你从阐述中明白浅显的道理.

    读完之后,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自己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许多做法原来潜伏着错误;许多被我忽略的小事,却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良机。感谢管老师,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使我深刻理解了“教育就应该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文的气氛,人文的课堂,让课堂成为生命相遇和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  

    正是由于对这句话深刻的理解,每到开学初,我并不急于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了《暑假见面会》和《猜对联、创作对联》等一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慢慢进入状态。和学生们一起阅读《百科全书》,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去寻找正确的答案;一本《幽默哈哈大全》:和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讲笑话;一本《战国策》:帮学生们出点子、想办法,排忧解难;一本《思想品德》:教育学生要勤奋努力、好好学习、乐于助人。......通过师生共读,和孩子们一起汲取知识养料。孩子们是快乐的,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和孩子们都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我们都在读书中快乐的成长。

    管老师说:“一个教师如果不读书,就不可能和学生有更深的交流。”读这句话,不由和自己作对比。作为一名高年级的老师,更有深切之感。一日不读书,便觉得素然寡味,总觉得语言贫乏,空洞。虽然我面对的是小学生,但我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幽默的语言赢得孩子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又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于是,我改变了做法,我以前对那些科普杂志是连看也不看的,而现在却要经常阅读,因为我要与学生平等对话。我甚至开始研究天文学,因为我的学生们对观察星空很感兴趣。我们班的学生特别喜欢下象棋,那么我就必须读一些象棋方面的书,了解象棋的一些人和事,可以神采飞扬地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才能紧紧地团结在我周围。

    书中提到,“学生是个未成年人,可有时我们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弄得两半俱伤”。这句话曾引起我深深的反思,也正是我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让我改变了以前的一些做法,让我处理问题时,更理智,更智慧。

我们班的李**因为身上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我帮助他,宽容他,可这朵冰山上的雪莲却迟迟不开花,反而变本加厉。最后和他冲突,让他在家反思,我也反思着。再来学校时,我已冷静了很多,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教育关怀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我们定下目标后,我悄悄地提醒他,也让同桌打电话提醒,有时还让同桌去他家写作业,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月后,他没有在课堂说一句废话,没有再出现不交作业现象,月考的成绩虽然没有达到目标,但也进步了不少。我找了个台阶下,再次定目标,若完成目标后,让他做到最崇拜的同学身边,这也是他梦寐以求的。最后如愿以偿。我解脱了不少,一个最顽固的刺让我拔掉了。”教育是一种超然的帮助,很感谢管建刚老师的妙招。

    书中一个案例:重复的表扬,能固定学生的某种行为。这个案例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学着管老师的法子成功转变了两个学生。看到学生们喜人的转变,更加庆幸能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好书。

    静心细读《不做教书匠》,给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次沉淀,让我获得了很多新的东西,思想也不断的受到冲击和洗礼。读罢此书,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我非常感谢这本书,让我更理解教育,改变了我对教育工作的态度,为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我鼓足了前进的勇气. 

    每次读窦桂梅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深深地触动。感受她激扬的文字,体验她细腻的情感,惊叹她出众的文采……《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著作中我读的最认真的一本。常常使我沉迷其间。

    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其中的韵味让我回味无穷。

在这本书中,窦老师“三个超越”的理念越琢磨韵味就越浓厚。一是超越教材。作为语文教师、母语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地讲解教材,而必须在量上、质上都有所超越。量上要拓展内容,扩大学生的积累,质上要提升学生的认识。想想我们,多少时候不是捧着一本教科书在教,可仍觉得课时不够,完成不了任务。我们也想给孩子拓展,可时间却有限!我经常被这样的问题困扰着,也经常反省自己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对,哪里的时间、设置出了问题……看了窦老师的这本书我似乎有了一点明白的感觉,也许是对结果的设定,对目标达成的追求所致……但这些仍需我不断探索。二是超越课堂。加强课堂与生活的联系。语文是不能离开生活而教的,它是我们的母语,必须根植于生活的土壤。窦老师一个个教学活动让我心往神之。“发现父母”便是一个最让我感动的活动。语文课上我们分析这个人物的特点、性格,探究那个情节的曲折、生动,学生们已经机械、已经无味,而离我们最近的人、最能让我们感动的人却被忽视了。窦老师“发现父母”的活动让多少学生、家长感动,这才是真正的语文、真正的母语!三是超越教师。教师要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孩子百读不厌的大书。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成长,“和学生一起幸福的成长”,只有生长着的教师才能真正为人师。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一天工作下来根本没有时间给自己充电,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批改作业、备课等等事情填满,这让我们困惑、苦恼,可看看名师们忙碌的一天,他们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

    在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我不断建立与自己课堂对照的参物,在记忆里去搜寻我肤浅的课堂足迹,继而生腾起的是对窦老师,对她引领下的团队的仰慕和崇敬。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永远的偶像。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100个好习惯》,为我的学习和工作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这些习惯中,“锤炼你的课堂语言”、“不可小看的教学语调”、“语言要有亲和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课是这样炼成的》这本书,名师精湛的教学设计,精彩的教学片断以及精巧的教学引导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的课堂增色不少。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总让人感到无比亲切和温暖,他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总能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总为书里的某个情节所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种恨不得马上去尝试一下的冲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常读常新,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与体验······读书,让我觉得仿佛和良师益友在交谈,有时他会带领我从教育教学的迷茫中走出来,让我豁然开朗,有时我又会和书中的理念不谋而合,心情十分愉快。

    偶有闲暇,在家也会捧书阅读,耳濡目染之下儿子也酷爱读书,现在儿子的知识面十分广泛,我这个做妈妈的也自叹不如。只有多读书,多学习才不至于被年轻一代甩的太远。

    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岁月,给我带来了智慧与力量。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读书在一个人特别是教师的生命中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如果要把它比作水或空气,我想一点也不为过,如果非要打个比方,就干脆称之为血液吧。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