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一起“咬文嚼和字”
随着儿子看得书越来越多,词语的积累也越来越丰富,慢慢变得喜欢咬文嚼字了,经常会突袭式的考验我。
“汗流浃背”和“挥汗如雨”
一天和儿子在楼下跳绳,天气虽然很冷,但我跟儿子却是满头大汗。上楼喝水休息的工夫,儿子问我:“妈妈,你说‘汗流浃背’和‘挥汗如雨’哪个更厉害?”
“嗯,都差不多,都是形容汗流得多,没有太大差别。”
“怎么没有差别?我觉得差别挺大的。”
“哦?是吗?那你觉得哪个更厉害呢?”我反问他。
“我觉得吧,‘挥汗如雨’更厉害。汗流浃背只是顺着背流汗,而‘挥汗如雨’呢?你想想,汗多的像雨一样,都能用手甩下来了,你说是不是更厉害?”
“哈哈”我一听笑了起来,别说,解释得还真有道理。
百发百中的百步穿杨
又有一天,儿子突然跑来问我,“妈妈,我想说我的枪法很准,你说‘百步穿杨’和‘百发百中’哪个更厉害?”
“这两个意思都是形容枪法或箭法很准,我觉得都挺厉害的。”
“我想知道到底哪个更厉害嘛。”儿子依然不依不饶。
“这……”我一下难以取舍,平时还真没认真比较过这两个成语。于是翻出了《成语故事》,刚好里面有“百步穿杨”的典故。
春秋战国,楚国有个著名的射箭手,名叫养由基。此人年轻时就勇力过人,练成了一手好箭法。当时还有一个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长射箭。
一天,两人在场地上比试射箭,许多人都围着观看。靶子设在五十步外,那里撑起一块板,板上有一个红心。潘虎拉开强弓,一连三箭都正中红心,博得围观的人一片喝彩声。潘虎也洋洋得意地向养由基拱拱手,表示请他指教。
养由基环视一下四周,说:“射五十步外的红心,目标大近、太大了,还是射百步外的柳叶吧!”说罢,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杨柳树,叫人在树上选一片叶子,涂上红色作为靶子。接着,他拉开弓,“嗖”的一声射去,结果箭链正好贯穿在这片杨柳叶的中心。在场的人都惊呆了,潘虎自知没有这样高明的本领,但又不相信养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叶,便走到那棵杨柳树下;选择了三片杨柳叶,在上面用颜色编上号,请养由基按编号次序再射。养由基走前几步,看清了编号,然后退到百步之外,拉开弓,“嗖”、“嗖”、“嗖”三箭,分别射中三片编上号的杨柳叶。这一来,喝彩声雷动,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彩声中,有个人在养由基身旁冷冷地说:“喂,有了百步穿扬的本领,才可以教他射箭了!” 养由基听此人口气这么大,不禁生气地转过身去问道:“你准备怎样教我射箭?” 那人平静地说:“我并不是来教你怎样弯弓射箭,而是来提醒你该怎样保持射箭名声的。你是否想过,一旦你力气用尽,只要一箭不中,你那百发百中的名声就会受到影响。一个真正善于射箭的人,应当注意保持名声!” 养由基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谢。
看完之后,我仔细地想了想说:“我觉得吧‘百步穿杨’突出的是‘质’,你想想啊,百步之外都能射中杨树叶,很精确嘛;而‘百发百中’呢,突出的是‘量’,每一次都能射中,虽不一定每一次都是百步穿杨,但是以数量取胜……”
“哦,我知道了”儿子听到这里,突然有所醒悟似地接道:“那,我就是百发百中的百步穿杨!这样就是最厉害了吧?”
“哈哈……”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对,一次好不算好,次次好才是好!百发百中的百步穿杨,保质又保量!确实是最厉害的了!”
明知故装
一天晚上临睡前,儿子赖着不想去刷牙,问我:“为什么睡前非要刷牙啊?”
“你说呢?你这是明知故问!”
“我要是不刷牙就睡呢?” 儿子嘿嘿地笑着继续耍赖。
“那你就是明知故犯!”我笑着用手点了一下儿子的脑袋。
“哈哈……”看我连续说了两个“明知故什么”,儿子笑得歪倒在床,“哎呀,我困死了,困的眼睛都睁不开了。”儿子一边笑一边闭着眼睛倒在床上。
“你……”我想说的话还没出口呢,遥遥自己抢着说道:“我这是明知故装!哈哈……”
“哪有明知故装这个词啊,不行。”我笑着摇头。
“怎么不行啊?”
“我说的‘明知故犯’和‘明知故问’是成语嘛,你说的这句不是。”
“为什么你说是成语,我说就不是成语啦?” 遥遥收起了笑容,一脸不满地问道。
“成语嘛,是约定俗成的词语,一般都是有典故的,而且几百年来大家都这么说、这么用。而你说的那个是你自己新编的,不算。”
“那,要是大家都按我说的这个词用,几百年后不就是成语了?”
“哈哈,那倒也是。不过,谁会用你创造的这个成语呢?”我笑了起来。
没过几天,我下班回来,看到院里几个孩子在玩,正准备上楼的时候听到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喊道:“XX,你这是明知故装!”我突然一愣,这话怎么这么熟悉?我拉住那个孩子问:“明知故装?谁教你的呀?”孩子一笑说:“高博文啊,他说明明知道还装作不知道,就是明知故装。”
我晕,他还真的去推广了他的新词语了,误人子弟啊……
说真的,如果不是儿子这样爱“咬文嚼字”我可能也没有去认真比较两个相近的词语到底有什么区别,既可以选A又可以选B的时候,更没有细想选A为什么比选B更加贴切。就是孩子这样的成长过程,让我又一次静下心来去品味这些文字的魅力,去细想那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享受着和儿子一起咬文嚼字的快乐和新奇。
真是我们教育了孩子?我想有很多时候,是孩子教育了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