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学也有趣
___《活化石》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科普类的文章,以介绍性的文字为主,既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华丽可取的辞藻,因此,很多孩子对科普文章的学习不感兴趣,也成为老师们教学的难点。处理这类课文往往是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了解一下事物特点便匆匆作罢!课堂效果单调沉闷。二年级下册《活化石》一课主要介绍了银杏树、大熊猫、中华鲟三种“活化石”的特点和生活习性。总分总的文章结构,一目了然,语言文字平时简易,学生容易理解。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上出科普教学的新意,我在背《活化石》一课时,陷入了沉思,注重朗读,平实的语言肯定激不起学生的兴趣。泛泛了解,课文学习显然不够到位。按部就班,老师学生都会感动劳累。撩破纷乱的思绪,我决定从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打破段落顺序,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为此做了如下尝试。
一,走进银杏树,畅所欲言。银杏树虽然珍贵,但在我们这里却并不罕见,孩子们走在学校附近的石化路上,随时可以欣赏两旁银杏的风姿。基于这一点,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就广开言路,先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从段落里了解了哪些,让学生对照图片看看小扇子似的银杏树页,然后再联系生活,说说自己对银杏树的了解,学生非常踊跃,有的说:“银杏树的叶子可以做枕头,使人神清气爽。”有的说:“银杏树页可以 泡茶喝。”还有的说:“银杏树的树干像杨树,长得挺拔向上。”轻轻松松中完成了这一段的教学。
二,观察中华鲟,重点感悟。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走了以下四个环节:1,观察。先看图,你看到的中华鲟是什么样的?2,感悟。书上是怎样描写中华鲟的 ?学生划出相关的句子。感悟写作方法,作者描写中华鲟的样子,带上形容词和不带效果有什么不同,“大片的”、“核桃大的”“又尖又长”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中华鲟与众不同的样子。说明作者善于观察又大胆联想。最后,以悟促读,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出它的怪。3,类比。中华鲟最大的可以长到五百千克重。五百千克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于是,我让学生和自己的体重做类比。但孩子们得知一个中华鲟相当于20几个孩子的重量,教室里唏嘘一片。
三,学习大熊猫,仿写拓展。学以致用,学中华鲟的写法就是为描述大熊猫做铺垫。大熊猫是孩子们较为熟悉又喜爱的一种动物,我让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大熊猫,仿照描写中华鲟的句子来描述。孩子们观察仔细,想象丰富,一个孩子说:“大熊猫长着胖乎乎的身子,雪白的毛像软软的棉花。黑黑的眼圈像戴了一副墨镜一般,嘴唇黑黑的,一张嘴便露出鲜红的舌头。四肢也是黑的,厚厚的脚掌却非常灵活,瞧,它把竹子送进嘴里吃得多欢啊!”另一个孩子补充:“它的两个黑耳朵就像两把小扇子。”
我听到了孩子思维拔节的声音,看到了想象碰撞的美丽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