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心灵 书写生命的传奇
——读《新教育》有感
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教师。
于是,在中考时,我不假思索地在我的报考申请书上,填写了“师范”的字样。
师范毕业,也意味着要面临失业。于是,只能自己给自己信心,自己给自己勇气。于是,我踏上了“求职”的历程。还好,还算顺利,我终于在一所学校找了份教师的工作。不过,随着时间一天天的逝去,尽管自己很努力地工作着,可是在他人的眼中,“我们”仿佛仍旧是被贴上了标签,毕竟不同于正式的公办教师,那滋味真得很不好受!
当要招教的消息传来时,我精心准备着。一次又一次,我连着三年冲刺,终于在08年,成为了一名有“户口”的教师。那段时间,我感到天似乎更蓝了,地似乎更宽了,自己也仿佛做梦般在天空中遨游似的。
可当自己真正踏入到教师的岗位上时,梦想与现实一次次的冲击着,使自己心中那美好的蓝图几乎破灭。
一. 让疲惫的心得以休憩。
孩子们被沉重的学业负担压迫着,每天有做不完的试题集。我们也是挤着独木桥过来的,所以深有体会。可是当“素质教育”、当“减负”的呼声越来越响的今天,孩子们的书包似乎没有轻下去,孩子们的作业量似乎没有少下去,孩子们脸上的愁容也似乎没有散去。孩子们每天不情不愿地踏入学校的门槛,难道学习效率会很高吗?
教师被沉重的科目排名桎梏着,职称评定与教学成绩直接挂钩,为何不能多元评价一名教师?想想在这种大形势下,哪个教师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哪个教师敢冒着丢掉饭碗的后果去创新课堂?所以,大势所趋,教师们,还得按部就班,还得中规中矩,还得布置那海量的习题,还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僵死的教育。这样的课堂,连我们教师自己也会变得麻木,也会变得无趣,更何况是孩子们呢?这也是很多学校不敢推行新教育,很多教师不敢涉足新教育的主要原因。还有相当一大部分的教师和学校,此时也在观望着,期望着那些敢于先吃螃蟹的人能够有所成就,这样,当自己参与进来时,就不会再有后顾之忧!
家长的观念难以短时间内扭转过来。上期末开家长会时,有部分家长反映孩子的语文成绩退步了。可当家长问孩子时,孩子却告诉家长,自己非常喜欢语文,非常喜欢上语文课。之后,我也问过孩子们同样的问题,得知,原来他们更多地是,喜欢听我上课时给他们讲故事。也许,故事、阅读,就是打开孩子们学习语文、爱上语文的一条捷径吧!
二.沉睡的心灵期待着被唤醒。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这本书。一直以来,听到很多同行谈及新教育,谈到“晨诵、午读、暮省”的课程模式,谈到“浸润书香、改变生活”,谈到“让儿童回归本真”……可这些在自己的印象里,仿若是天方夜谭,不知为何物。当我读完此书后,这些观点似乎在脑海中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似乎也并不遥不可及。一切事在人为!
新教育所倡导的是一种心灵的教育,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感受与体验当下的幸福,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新教育,让孩子们彻底摆脱沉重的学业负担;让孩子们不再愁云满面地进入校园,走入教室;让孩子们不再枯燥乏味地捧着语数教科书,直到深夜……
新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很多推行新教育的班级、学校,并未因此影响到文化课的成绩,相反,却带动了所有学科的学习,并塑造了孩子们健康的心理,积极地心态。山东淄博临淄金茵小学的常丽华老师就是一位推行“新教育”的榜样教师,她和孩子们在五年的时间里,共读了500多本图书,配合阅读,看过20部电影;她写给家长的便笺有20多万字;他们班级的语数英三科成绩均列级部第一,三科总平均分达93.25,超出全校总平均分5.4分。这难道不能说明阅读的魅力,难道不能彰显出新教育的成功吗?
常丽华老师在《坚守自己的教室》中写到:因为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
三.师生共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
这其实并不是梦一场,已经有很多优秀的教师在推行“新教育”的征程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他们也一直在坚持着。相信种子,相信岁月,时间会证明一切,这种心灵的教育会找到适合它生根发芽的土壤,并蓬勃生长,乃至参天。
新教育改变了教师疲惫的状态,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每天的生活——迎着朝阳,踏着轻快的步子,哼着小曲,让“黑色星期一”贴上“快乐”的标签。
有着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与推行,相信新教育这“星星之火”会散布在每个校园,会让每个孩子感受到书籍的魔力,会让每个孩子的笑容一天天灿烂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