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苏霍姆林斯基在一起
——读《育人三部曲》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摘录:真正的学校并不仅仅是儿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场所。学习,是儿童精神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领域。我越是仔细观察我们惯常所说的教学教育过程,就越发确信:真正的学校,那是儿童集体的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种多样的志趣和爱好把施教者与受教者联系在一起。一个只是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儿童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对这样的人来讲,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都是不可捉摸的。教室的一座讲台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强石壁,教师在墙壁后面向他的学生“敌人”发动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台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随笔:学校是儿童精神成长的地方,唯有让孩子在学校里体会到成长,体会到快乐,才会对孩子们有吸引力,才能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学校,绝不能变成分数的榨取地,更不能变成心灵的牢房。而是要成为丰富生活的体现场所,为孩子们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丰富的活动空间,让他们在这个学习的乐园里发现自我,成长自我。老师,则是这个欢乐园地的最重要的缔造者,我们必须想孩子之所想,作孩子之所作,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休戚与共,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孩子成长。
摘录:令人痛心地看到,只因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精神纽带的维系,孩子的心灵对教师严密封闭着,致使那些虽然精通本门科目的教师,其施教也会变为一场残酷的斗争。个别学校中师生之间存在令人无法容忍的不正常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相互间的不信任和猜疑:教师往往感受不到孩子隐秘的内心活动,不能同孩子们休戚与共,没有竭力从思想上把自己置身于孩子的地位。
随笔:当教师走不进孩子的心灵,真正的教育就无法开始。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的心灵为你打开,才可以和他对话,才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认识和思想。要想让孩子爱上你所教的学科,必须先让孩子爱上你这位教师,唯有和孩子共建和谐的心灵发展关系,才能真正开始共同的学校生活。
摘录:教育中没有对人孤立起作用的零散的东西。上课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的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孩子们怎样认识世界,他们形成什么样的信念决定着他们精神生活的整个体系,但是认识世界并非只是掌握知识。许多教师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只是凭成绩和分数来衡量和评价孩子的精神世界,根据孩子学不学功课把他们分为两类。
随笔:这就是现实的教育,老师们为分数而战,学生们为分数而战,我们在分数的牢笼里迷失了方向,忘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孩子们成了背书的机器,老师们成了冷酷的监工。有谁去问问孩子的感受?有谁真正关心孩子的心灵?教育这个塑造人心的工作沦落为了工厂里的产品流水线。当孩子被当成机器来看待,这个民族的思维能力减弱,创新能力减弱,发展能力减弱,感受生命的能力也将越来越弱。真正的教育呼唤无分数教育,让每个孩子尽自己的能力去成长,是花成为花,是树长成树,是健康自然的万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