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那本金色的小书,短小而精悍。传承着中华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一辈辈人。它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
在引领孩子们读《弟子规》时,我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这一课。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作为教师,我们的言行就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我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相处中,不能只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尊重自己,而应先学会如何尊重学生,这就是《论语》所讲的“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应该从生活的细节点滴做起,无论是坐立走,还是说写听,无论是独处,还是交谈,都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要结合《弟子规》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努力的方向。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注意自己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良好的品行去影响自己的学生,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孔子在《论语》中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说法,而我则有这样的感慨“人到中年本应无惑,可我的疑惑反倒是越来越多了”。究其原因,问题就出在自己的惰性见长。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态度不严谨,只图路过,不求懂得了什么、悟出了什么,不求甚解,把“认真”二字放到了脑后。现在终于明白了“功夫到,滞塞通”的深刻内涵。想到平时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生活要有正确的态度,而自己做得却那么不到位,真是感到特别惭愧。在树立终身学习的今天,我将克服惰性,挑战自己,和我的学生一同成长、进步!
《弟子规》文字虽少,内容却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还远远不够,其精髓绝不是短时间内我们能感悟透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符,我们不能全盘肯定;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如讲孝道、讲友爱、讲文明、将礼仪、讲诚信、讲修养等这些精髓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这就要求我们学《弟子规》的知识及在践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普及以国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带来深远影响,亦将是我们民族复兴经济腾飞的坚实基础和原动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弘扬者。
做,始于《弟子规》,为人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