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学期已经结束,为了今后更好地工作,特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回顾,以资借鉴。
一、爱校敬业,带病上岗。
上学期期末,我不慎骨折。这期开学时,距骨折时间刚刚过去两个月,走路非常困难,医生建议最少再休息一个月。考虑到学校人手紧张,我还是步履蹒跚地上班了。即便上课时坐讲,尽量少走路,一天下来,我的伤处仍然肿胀疼痛,天气变化时更是难受。即使如此,我也从未请过假,从未提出过减少工作量的要求。五一过后,伤处基本痊愈后,我更是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工作。
二、彻底转变教育思想。
从教以来,我一直非常重视素质教育与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但在实践中,我将素化教育与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绝对化了。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差生掉队的教育思想,使我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始终是班中最差的学生,这当然使我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则使我从来不屑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去掌握从理论的角度讲不应该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掌握的知识。
两年前的暑假,反思十几年的教学,我终于认识到自己将面向全体,不让一个差生掉队的教育思想绝对化了,于是,我开始努力转变这偏执的做法与思想,并于今年3月份写下了小文《让教育走向最大限变的公平——我的“教育公平”探索之路》。
去年5月份,我听了教育局韩经权局长的智慧教育学术报告后,反复思考,终于在思想上比较辩证地理顺了困拢我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该教育”的关系问题,并于6月份写下了《高屋建瓴,醍醐灌顶——
三、课堂教学以读为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外辅导以差生为主,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差生掉队。
教育思想转变后,我开始了行动的转变。改变过去因囿于素质教育与面向全体的教育思想而导致的课堂讲解过多的情况,不再在课堂上苛求全体学生掌握全部知识的做法,改为以生读为主,师引导为主,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当然有点“积重难返”,并不能一下彻底转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才做得稍顺手了些。
当然,这样搞课堂教学,差生必然不能当堂掌握该掌握的东西。为了不让差生掉队,我将课外辅导的重点放在了差生身上,几乎天天下午放学后辅导他们陪他们做作业。本月转入复习后,为了个别差生,我很少在晚上7时前回过家,付出总有回报,在本次期末考试中,我们班出现了许多进步大的学生,73名同学,我教的学科最低分是67分,没有一个不及格,在我们级段是唯一的。我教的学科也获得了级段第一名。
四、在实践中比较辩证地处理了所谓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我知道,我们很多老师在教一门新课时,不是先看教材,而是先想方设法地搞来几份该科以往的的考试试卷看一番,才决定自己该如何上课,对这种纯粹为了应试的做法,及媒体吹捧的所谓高考猜题专家,我一向深不以为然。我总认为,就智育层面而言,你不用管应试,只管让学生把一本教材中该掌握的都掌握了,应试成绩肯定能上去。我自己在应试中也一直这么做,并且非常有效。我这两年参加本科段自学考试,每考一科,我都把教材基本掌握了,所以回回考试得90多分。
但是,十几年的实践证明,我的学生不行。我一直力图让全体学生把教材掌握殆尽,从不屑为应试而教书,但学生的应试成绩却总上不去。思来想去,我终于想通了。试卷的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只抓教材的全部内容而不顾应试,叫教学无重点。举个例子,一册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一般有几百个,几百个生字你教学生学了,复习时也一一过了一遍,这叫素质教育。你仅做到了这一点,还是教学无重点。你把考试时经常考的生字再重点复习一遍,甚至几遍,这叫抓重点,或叫应试教育也无所谓——你先进行了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搞了针对应试的训练,就是辩证地处理了应试与素质的关系。
本学期期末悟到这一点后,我就按这一点来实践。复习时,我每天一课课地听写生字词,后再搞重点生字词的听写,不再像以前,把所有生字词听写一遍就算完,不屑于搞应试——以前实际上也就是割裂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或者说全体与重点的联系。当然,你若仅仅猜猜考试可能会出的重点,仅仅针对重点复习,我认为这就不叫抓重点了,而是标准的毫无素质可言的应试教育了。
五、整理印刷个人文集,并颇得谬赏。
繁忙的工作之余,我整理印刷了一二十万字的个人文集《井底足音》,一些人看后称赞有加。一高原校长
总之,这一学期,我有所突破,有所收获,今后,我将沿着这条探索路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