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者如何有效吸收他人建议
在郑州市金水区,学校全员参与的“课堂教学大对话”是一种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授课者不能够很好地吸收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又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对教研活动的成效具有一定的影响。
实践中,笔者曾不止一次地遇到甲、乙两种类型的授课者。
教师甲: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面对领导、同事及教研员等指导者,他认真记录每一条意见和建议。第二次授课时,他几乎汲取了所有人的建议,可课堂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事后他不禁感慨:“大家的建议都有道理,我全盘吸纳,结果却‘丢掉了自己’。”
教师乙:第一次公开课结束后,他和甲一样,记录了一小本专家、同事提出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然后,他根据自己的特点,将部分建议融入教学,课堂效果有进步。在新一轮研讨中,建议未被采纳的指导者对他的课提出了相同的意见,认为他不够虚心。
“丢掉自己”和“不够虚心”常常是授课者面对众多评课者的两难选择。
而指导者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有的参与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往往感性大于理性,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至于哪些问题是真问题、哪些问题是假问题,哪些意见或建设具有针对性,哪些符合授课者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进行严密的分析和论证,结果所提的意见和建议有的互相矛盾,有的彼此脱节,让授课者无所适从,从则失当。
因此,笔者认为,授课者和评课者对意见和建议都应该坚持科学的态度,进行理性的分析和选择,这样才能使研讨更加高效和深入。
对授课者而言,首先要分析、归纳、提炼各种意见和建议,也就是要对研讨的结果进行反思,根据以下原则决定是否汲取意见或建议:第一,指导者提出来的授课中存在的知识性错误,一经核实,必须接受。第二,教学策略方面的建议,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功底,即驾驭课堂的能力来考虑,能用的用。第三,组织教学方面的建议,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运用,或是作为补救措施备用。第四,对于教态、语言等涉及个人教学风格方面的建议,要仔细记录,认真揣摩,逐步消化吸收,切忌操之过急,生吞活剥。
对于指导者而言,要认真研究授课者的个性和水平、授课对象的个性和水平,以及授课内容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者所提的意见和建议还应该突出重点,抓主要矛盾,并且要帮助授课者理性地分析所有的意见和建议,最终确定一套相对完善的授课方案。同时,还应该对授课者心怀宽容,不能要求他一下子吸收所有的建议,解决所有的问题。
或许这样既能避免“丢了自己”和“不够虚心”的尴尬再度上演,也能使“课堂教学大对话”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