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之道
古人曾经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为学之道,的确应该如此。
为学要“勤”。“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荒于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大凡在学习上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这个“勤”字,只有以“勤”为“径”,才会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具体一点说,有四“勤”。
一、 勤读。即:多读,经常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通过勤读,博览群书,积累知识,思想才会开阔,脑子才能灵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 勤思:“学而不思则罔”。罔,迷茫,就会无所得。勤读就像蜜蜂采集花粉一样,勤思则是蜜蜂把花粉酿成蜜的过程。“熟读、深思,妙自来”,勤思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创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勤思,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转化成创造的智慧。可以说,思则聪,思则通,思则新。做学问切忌当思想的懒汉。深思熟虑固然不易做到,但勤思、多思却是不可少的。
三、 勤问。学问,顾名思义,既要学,又要问。“学者须疑。”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真诚地承认自己是“无知”的学习者。为了探求真理,他通过对话不断向人们提问、请教,最终成为学识渊博,影响深远的智者。孔子也这样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其中包含着知与不知的辨证法。勤问,以能者为师,以贤者为友,才能弥补自己知识上的缺陷,达到有所成就的目的。
四、 勤写,勤写是锻炼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也是为了更好地让别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参与社会活动的一种形式。一个人即使满腹经纶,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就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终究无益于社会。一个不愿在“写”上下功夫的人,是很难取得大的成就。在社会上,也很难发挥自身应有的作用的。
除了勤之外,为学总是与“苦”结伴而行的。只有以“苦”作“舟”,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所谓“苦”,首先表现在为学要刻苦,经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磨难。人虽然有天资的差异,但一个人成功与否,成就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刻苦的程度。在我国古代,王羲之为了练好字,经年不辍,日子久了,连家中花园旁洗笔的池塘都变成墨色。王献之效法其父,年复一年,把花园中几大缸的水都写完了,他们父子最终都成了我国伟大的书法家。
所谓“苦”,还表现在为学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十年寒窗”的考验。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只有耐得住寂寞,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诱惑,才能取得骄人的成绩。常言道:“坚持就是胜利。”
为学虽苦,但苦中有乐。当你经过冥思苦想,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的时侯,经历“十年寒窗”,终于有所成就的时侯,这种回报引发的心理愉悦是难以言表的。这种愉悦,只有经受过“寒”与“冷”磨难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