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最爱”成“罪爱”
同行的有策划人李先生,一路上他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剧情。听后,我们忍不住唏嘘。
《罪爱》的素材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罗山县朱堂乡一个村子里有个聪明可爱的孩子,父母对他的爱非同一般,为其取名杨锁。父母从不让他做事,8岁了还常用挑子挑着他,怕他走路累着。父亲去世后,母亲尽管含辛茹苦,却绝不让杨锁受一点“委屈”。就这样,杨锁在父母给予的爱里“幸福”地成长,最终成了一个什么都不会干、什么也不愿干的废人。父母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将杨锁培养成了一个社会的寄生虫。后来,母亲也去世了。杨锁荒废了农田,靠乞讨为生。不是饿极了,他连讨饭都懒得出去。在2009年的冬天,这个四肢健全的年轻人竟饿死在了家里。
或许大家都听过古代一个人烧饼挂在脖子上却饿死的故事,但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个现代版的懒人饿死的事情不能不令我们震惊。或许这个饿死的懒人杨锁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透过这个例子,我们应有更多的思考:还会不会更多的杨锁出现?给予孩子怎样的爱才是最好的爱呢?
车很快到了朱堂乡,听说剧组正在街上拍摄,我们便沿街前行。马上就要到电影拍摄现场了,我有些激动,孩子更是如此。
“看!杨锁!”李先生指着外面大声说。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那里。只见一个面黄肌瘦的年轻人正在街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他一头乱蓬蓬的长发披到了肩上,衣衫褴褛,一副典型的乞丐相。穿得又脏又破的他脖子上挂的一把银光闪闪的锁尤为醒目。真是活脱脱的杨锁啊!
我们找到了剧组,他们的拍摄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据说这一天要拍八场呢!刚好一场结束了,他们要换个地方拍下一出,我们也跟着“辗转”。这时遇到了大腕陈姗姗(扮演聂荣臻、林彪的特型演员),他在剧中扮演杨锁的父亲。此时的他一副农村人的打扮,尤其是脚上穿着一双蠢笨的皮鞋。还见到了71岁高龄的艺术总监,他一路走着一边和男一号反复对着台词。那份投入、激情和一丝不苟,让人看不出他的年龄。这些艺术家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平易近人。
不觉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们正准备找个地方吃饭,剧组的同志却热情地招呼我们一同吃盒饭。大家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有的坐着,一边吃一边讨论着剧情。
在吃饭的间隙里,我看见陈姗姗竟倚着墙根睡着了。我们常常羡慕明星们光彩照人,只看到他们风光的一面,可曾想背后他们洒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努力。这一幕,让我对敬业的艺术家们肃然起敬。
匆匆吃过午饭,他们立即开始下午的拍摄。这一出选景在建筑工地,包工头让杨锁在工地干活,然后支付他工钱。杨锁让先付钱他要吃饭,可拿到一天的工钱后他扬长而去,说明天再干。这出戏比较简单,可也反复拍了几遍。
这时需要几个群众演员扮演一下民工,小虎爹在我们的“鼓动”下挺身而出。他换上剧组里的衣服、鞋子,爬上脚手架,当了回民工。等导演喊“过”,这个“民工”走了过来,这时我看见他的后背都汗透了。
午后的阳光很毒,一直在阳光下的“杨锁”可想多辛苦,而且他还戴着厚厚的假发套,穿着长衣长裤。杨锁的扮演者是个才13岁的孩子。相信《罪爱》拍摄的这番磨练将是他人生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副导演也很年轻,还是在校的大学生。在这个炎热的暑假,他的后背晒得脱皮,却从来不叫苦和累。他的父母给了他莫大的支持。我想这种严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吧!
围观的有不少当地人,他们一边看一边议论:“演得真像!”“杨锁原来经常在街上要东西吃,谁不认识他啊!”“原来是多好的一个人,后来竟懒死了!”“他父母太爱他了,其实是害他啊!”……
是啊!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最爱,但如果不能正确地去爱,爱就变成了一种伤害、一种罪过。
依依不舍地告别的时候,孩子们和“杨锁”父子合了张影,留作纪念。我想这样的一幕会永远提醒孩子珍惜所拥有的爱,也时时警醒做家长的我学会正确地爱。
莫让“最爱”成“罪爱”,各位家长朋友,愿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