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教师读书会“好书私享会”第五十四期
《巨流河》分享记录
时间:2016年7月29日晚8:00—9:50
地点:河南教师读书会QQ群(67643920)
形式:文字交流
领读: 濮阳•马祥勇(会员号:J042)
主持:林州•李爱红(会员号:E038)
跟读:党玲芬 杨丽 朱云 赵建岳
整理:濮阳•马祥勇(会员号:J042)
记录内容:
【硕士】E038李爱红
各位亲爱的老师们:
晚上好!欢迎参加河南教师读书会“好书私享会”第54期的共读活动。我是今晚的主持人李爱红。本期好书私享会分享的图书是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首先感谢马祥勇老师的领读,感谢参加本次跟读活动的老师们以及现场关注的老师们!
现在是自由发言时间,各位老师均可以就《巨流河》自由发言。
【高中】J042马祥勇
知道《巨流河》,是从河南教师读书会群里看到修鹏老师的推介。时间距今已经过去了五年,五年中看过不少书,五年之前也看过不少书,真正让人念念不忘的并不多。很显然,《巨流河》是其中之一。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们私下交流,有不少朋友说读这本书读到泪流满面。虽然一直关注《教育时报》,但有好久没有参加时报的活动了,好像是今年3月份,党老师约我做一次领读活动,并给我指定领读《巨流河》,我欣然领命,于是有了今天的活动,在此,感谢修鹏君的推荐,感谢党玲芬老师的邀约,感谢参与跟读的朋友们,感谢群里参与旁观的所有朋友们,感谢!
【硕士】E038李爱红
马祥勇老师的读书观点: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内德托•克罗齐说:“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罗马人和希腊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艺复兴欧洲精神重新成熟时,才把他们唤醒。”所以,“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我说,一切阅读都是唤醒,被罗马人、希腊人、德意志人、俄罗斯人、古老的中国人等等所有伟大的灵魂唤醒。在此意义上,一切阅读也是启蒙和发现。在苟日新,日日新的阅读中,祛魅,去蔽,发现全新的自己,又日新!
下面请马老师对这本书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高中】J042马祥勇
这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一部用生命书写的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齐邦媛先生呕心沥血,以四年之功,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玑的笔力,记述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故事,这是齐先生忧伤纵贯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的中国20世纪的缩影。
这段文字是我五年前写在书评《忧伤逆流成河》里的,可能有失片面,只是一种视角。
【博士】H047党玲芬
马老师对整本书做了高度的概括。家国情怀,充满忧伤,但又平静安宁,宽容淡然,让人感怀,泪流满面,心潮澎湃。但是齐先生字里行间还是很隐忍的,也冷静。
【硕士】E038李爱红
现在就请马老师针对所设导读题开始你的领读分享。
【高中】J042马祥勇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我们可以解读为齐先生的自传,书中的齐先生可谓是“视野如炬,在如流的时光里,追忆成河的忧伤”,你如何理解齐先生的这种家国之忧?
王德威的评论说这部书“如此忧伤,如此愉悦,如此奇特”我最开始读到的大多是忧伤,所以,当时评论的名字就是《忧伤逆流成河》
,全文如下。
读完全书,感慨万千,我想写一篇和该书一样厚重的书评。但看到书后所附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先生的《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文笔空灵厚重又直指人心的评论后,我无言噤声。但几天过去了,我还是不能把这本书带给我情绪的感染彻底放下,我必须要有所交待。
齐邦媛先生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是令人钦佩的,如果我们全面洞彻了齐先生的成就背后有怎样曲折坎坷的一生遭际后,这种钦佩还会再增加一层,齐先生的经历和成就告诉我们,坚守,对自己人生理想在残酷现实面前有着怎样的价值。
王德威教授引覃子豪诗《金色面具》中“活得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来概括齐邦媛先生的一生。可谓专家视角,人生情怀。但我从齐先生颠沛流离一生的经历和她内敛蕴藉、云淡风轻的叙述格调里,看到的更多是“欢乐苦短,忧愁实多”。巨流河,实在是一条忧伤涨溢的河。
家园破碎,有家园之思,而无家可回。因为日寇侵掠,齐邦媛先生六岁离家流亡,以后十七年间,以一个世家女性的娇弱之躯,重庆、南京、武汉,辗转大江南北,1947年在一个极偶然的机缘下去了台湾。从此60年间北望故园,竟再无缘踏足大陆的土地。等到半世纪后再回故里,却早已没有任何家园的痕迹。大半生日思夜想的故乡铁岭,早已只是一个梦中的影像,现实中,台湾海峡是一个难以跨越的巨流河,而齐先生心中那种无家可念而又身似浮萍的漂流感,更是日夜折磨她的天堑银河!忧思难忘,情何以堪!?
怀才不遇,有宏图之志,而无路请缨。齐邦媛先生的父亲齐士英先生应该是民初中国的精英分子,早年受张作霖提拔,先后赴日本、德国留学。然而,齐士英看到日寇侵犯东北而军阀犹自内战不已,愤而加入郭松龄的倒张集团,不幸兵败巨流河,齐先生从此流亡。不久加入国民党,负责东北党务,同时创办中山中学,收容东北流亡学生,抗战中齐先生对这些苦难中的东北流亡子弟“不离不弃”,怀着对抗战必胜的信心和民族未来的希望,带领学生们高唱着“中国不亡,有我”的歌辗转江南,好像又一个西南联大。齐士英随蒋某人到达台湾后,身居“立法院”要位,因不满国民党的贪腐而与友人筹组新党事泄,几乎身陷国民党的监狱。后因反对增加电费以筹措军饷而触怒蒋介石,竟被开除党籍!齐士英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救国爱民之志,然而竟成为强权贪腐政治的牺牲品。又堪可忧!
科教救国,有国士之才,而横遭摧残。朱光潜先生是齐邦媛在武汉大学的授业恩师,在《巨流河》中,齐邦媛先生回忆了朱光潜先生在炮火连天的乐山武汉大学外文系的课堂上忘情朗诵华兹华斯的情景:
念到最后两行 “若有人为我叹息,他们怜悯的是我,不是我的悲苦”时,老师取下了眼镜,眼泪流下双颊,突然把书合上,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却无人开口说话。
能够看到提倡人性美的一代美学大师至情至性的泪,在那样一个艰困的年代,该是一件怎样奢侈的事。若干年后,有谁真正明白在文革的批斗折磨中的朱先生的人性美的真正意蕴,人性美无关风月,却至关人生的欣悦和对大地苍生的悲悯!
被蒋某人“抢救”到台湾的钱穆先生也没有在台湾延续他的好生活。在他生命的最后两个月中,他竟被政客李登辉从自己的家中扫地出门。他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而浅显的道理:学人和政治实为两途。他认为书生报国,当不负一己之才性与能力,应自定取舍余,力避纷扰。余英时先生在怀念钱穆的文章中说:“时间老人最后还是公平的,所以在他的谈话中,他总是强调学者不能急于自售,致为时代风气卷去,变成吸尘器中的灰尘。”因为工作关系,齐邦媛先生曾在数年间成为钱穆先生素书楼的常客,深秋时节,素书楼外遍地的红叶成为齐先生一生中难以磨灭的温暖记忆。
在诗(文学)与刀(政治)看似以卵击石般的博弈中,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大陆文革可笑的结束了,朱光潜先生的人格与日月齐晖,朱光潜先生的著述千古流芳;台湾李登辉粗暴的把晚年的钱穆赶出了他居住了几十年的素书楼的家,两个月后,钱先生凄凉离世。然而李登辉宵小嘴脸和钱穆举世威望相比,何止天壤?!
薪尽火传,弦歌不辍。朱光潜先生的忘情吟哦和钱穆先生的阶前红叶将永远照亮后世追求正义和美的人们的路,引他们到光明的恒途上去。这,也许就是大师的教育——一种人格和精神的引领。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回应时代暴虐和历史无常的最好方法,就是以文学书写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感谢齐邦媛先生,让我们看到了最好的文字,看到了那些超越政治成败的人和事!
【博士】H047党玲芬
忧伤是贯穿整本书的,没有血泪的控诉,虽平静但却忧伤难抑。我列举了三大块的忧伤:家园破碎,流离失所的忧伤;齐先生父亲遭遇的忧伤;齐先生读书时那些先生身上和张大飞那些朋友身上的忧伤。而造成那些所有的忧伤,也都是因为当时的时代。那种忧伤似乎是烙进骨髓的忧伤,所以这种忧伤反过来会给人力量,让人反思,让人对生命有着严肃的思考。
朱光潜老师四年牛棚生活之后,被遣回北京大学的联合国资料翻译组,继续接受监督劳动改造,扫地和冲洗厕所之外,可以摸到书本。一天在清扫垃圾时,偶然从乱纸堆里发现自己翻译的黑格尔《美学》第二卷译稿,那是他被抄家时给当做封、资、修的东西抄走的。
但即使如此,朱光潜老师还是在劳动之余,逐字逐句推敲定稿,并译出第三卷,文革后得以出版。相对比,更让人觉得忧愤。所以这本书能在大陆发行,也真是不易。
还有当年以“佛曰: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期火如故”期勉,支撑齐先生一甲子岁月的吴宓老师,也在政治迫害下,失去了学术的尊严。让人心痛。
【大学】S019杨丽
时代的忧伤;背井离乡的忧伤,有家不能回,在台漂泊的六十年,没有归属感。齐邦媛先生的许多同学成了时代的牺牲品,是国家的损失。齐世英先生为追求中国之纯净教育,追求国家廉洁,公正,法制,付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钱穆先生是带着很深的失望离开这世界的,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所追求的从来不是中国旧魂原封不动地还阳,而是旧魂引生新魂。
但是这种忧伤无时无处不给人以反思,以力量,在反思中前行走得更远。在惊觉中,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她改革和开拓了台湾文学,在传播台湾文学中振兴文学的力量。
【大学】K009赵建岳
在我看来,《巨流河》是一本有点复杂的书,我们从中除了解到了作者不断向上的个人经历和其亲眼目睹的历史细节之外,还隐隐看到了作者对两岸关系及国共历史的某些观点,而这些观点似乎与我们主流的价值观有点不大合拍。比如,对西安事变的看法和对张学良的评价。我觉得作者看历史还是夹杂了个人感情和喜好。
整部书都笼罩在一种忧伤中。
【硕士】E038李爱红
齐邦媛先生的一生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前半生在战火纷飞的大后方流亡并断断续续完成学业,后半生被命运裹挟至台湾潜心治学。她无意靠近政治,却又因特殊的家庭背景亲历战争给人带来的创伤和改变,她有故乡却不可回,她的家好像永远在未知的路上。历史读起来轻描淡写、实则血淋淋地沉重。我们静静地读齐邦媛先生的故事,平缓、悠远,波澜不惊,这是奔腾的河流长途跋涉之后洞悉一切的平静,是见惯了悲欢离合之后的敬畏命运的豁达。
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作者目睹了愈多卑微的生命在战争年代如流星般的陨落,到台湾之后以一个纯粹的读书人身份建设台湾并扎根下来。许多人、许多事沉寂在她的记忆深处,她惊觉,不能不说出故事就离开,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实文学《巨流河》。作者在坚持什么?恪守什么?她没有明确表述却又让每一位读者了然于胸。人性的至真至善、对自由幸福的追望在文中无处不在。
“有了快感你就喊!”有了故事你就说,有了感悟你就大胆抒发,才是我们对作品的真正尊重!
王德威教授引覃子豪诗《金色面具》中“活得如此愉悦,如此苦恼,如此奇特”来概括齐邦媛先生的一生,在齐先生颠沛流离的一生中,她的愉悦在哪里?
这是马老师设计的导读题二,请大家互动交流。
【高中】J042马祥勇
齐先生的愉悦主要体现在她一生中遇到的人,大都是洁净而充满人性温暖的。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国难家愁中为生活和家庭而哭泣的母亲,公而忘私的先生,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初始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暮色山风里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含泪吟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被李登辉扫地出门晚景凄凉的钱穆……在沧桑多难的历史中,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这些充满着人性光辉的温暖与美好,足以烛照任何深邃晦暗的长夜,让人们保持守候黎明到来的不灭的信念。
齐世英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遭际,都没有改变他温和洁净的性情。齐世英的访谈录作者林忠胜这样描述他:“先生英毅挺拔,气宇轩昂,举止温文,谈笑儒雅,有古大臣之风。”看书中照片中的齐世英,那种英俊、洁净和坚毅,令人动容。他一身傲骨,择善执着,不媚权势,为国家利益不惜开罪恩人张作霖,为台湾公众利益不惜得罪蒋介石被开除国民党籍,后筹组新党几乎系狱,为台湾的民生和民主付出了他后半生的代价。但是,在南京大屠杀后他在武汉那条被眼泪浸透的手帕,重庆大轰炸后的滂沱暴雨中用一把伞护佑着妻儿坐等天亮的情景,晚年提及东北沦陷即流泪不能自已的愧疚,都让齐邦媛先生认识到一个终生温暖与洁净的父亲。
东北子弟张大飞英姿飒爽,亲爱精诚,他探望齐邦媛雨中伫立在校园的身影,他虔诚的宗教信仰,他幽幽的诀别信,这是一种志诚的信托,最洁净的情操,无关英雄情愫,更无关儿女情长。抗战胜利前夕在河南空战中殉国的张大飞,对齐邦媛先生而言是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那般的灿烂洁净。”
标举一种敬谨真诚的写作观的朱光潜先生和提倡“人情美人性美”的沈从文先生,由于不便名言的政治原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在大陆学界备受歧视,连他们的人身也备受摧残。但是,在齐邦媛先生笔下,朱先生在战火中吟诵雪莱、济慈的诗歌,这看似与时代脱节的行为,不如说他开启了另一种响应现实的境界——正所谓“言不及己,若不堪忧”。某日朱先生讲华兹华斯长诗突然哽咽不能自已,他“快步走出教室,留下满室愕然”。就此令人注意的不是朱先生的眼泪,而是他这种矜持的态度。朱光潜的美学是有忧患为底色的。他谈“静穆”哪里是无感于现实,那正是痛定思痛后的豁然与自尊,中国式的“悲剧”精神。然而,在狂飙突进的时代里,谁又能真正理解隐忍自持的朱光潜先生。齐邦媛先生记录的这一细节给我们理解朱先生提供了历史的见证。
“一生为故国招魂”的钱穆先生和齐邦媛是忘年交。齐先生见证了钱穆先生生命里最后的凄凉光景。钱穆的《国史大纲》开宗明义,写道:“对其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但,谁才有书写历史的权利?被国家机器所操作的历史从来都是为“成功者”书写。只有在个人的记录里,在像钱穆先生这样无数对历史和苍生深怀温情与敬意的真正学者的书写中,历史的意义才真正浮现出来。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必定也如此。二十世纪的中国波澜壮阔又疮痍满目,但无论如何,“世上仍有忘不了的人和事”,这正是齐邦媛先生受教于钱先生最深之处。
【硕士】E038李爱红
是的,首先是她的父母亲,刚才马老师谈到了作者的父亲,我这里要说一下她的母亲。作者写道:我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和观念,其实是得自我那没有受过中学以上教育的母亲,她把那苍茫大地的自然现象、虎狼豺豹威胁,和那无法言说的寂寞人生化作许多夏夜的故事,给我童年至终生的启发。母亲的善良温顺,对战争中流离失所孩子的关爱时刻在影响着作者。
张大飞更是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兄长、也是作者懵懂的初恋(姑且这样说吧),张大飞遭遇父亲被日寇烧死之后和家人逃亡后方,沉默忧郁,在作者家里感受到了温暖,他投身革命的激流,做了一名飞行员,在蓝天上与敌人厮杀,最终殉国。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在乱世,选择了保家卫国,他给作者带来关爱和幸福,也让作者痛苦和追思。战争年代,人们更多的是理性,家国分崩离析时的沉重,让人们关注的更多是感情之外的东西!
名满天下的朱光潜先生出现在作者的生命中一开始就让人印象深刻,他建议作者转到外文系,因为当时的武大地处偏远。哲学系有一些课开不出来,坦诚地说作者没有钻研哲学的慧根,如果转入外文系,可以做它的导师。坦诚真挚,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会让我们终身难忘!不仅仅朱光潜,还有作者南开读书时张伯苓校长和那些性格各异,怀揣宝器的老师们!
【博士】H047党玲芬
很多细节,父亲多数是理性的,不轻易表达自己情感的,其中齐先生谈到父亲对自己的教育一节,我还是很受感动。父亲一生常在她颇为自满的时刻说:“可真不容易啊,但是……”引领她再进入深一层思索,使得她一生处逆境时,多能在不服气之后,静静检讨,实得于父亲的这种开导。
我觉得这样的一种教育是耳濡目染的,齐先生能够在乱世中飘摇的但却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也与父亲的身教言教不无关系。我想这便是童年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对自己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说实话,我觉得张大飞对齐先生青年时期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特别是那本圣经带给齐先生的力量。我认为至少张大飞让齐先生懂得拥有信仰,并遵循自己的信仰去坚守。而男女之情倒是一种缘分,并不是可以结合的情感才是圆满的情感,关键是这种情感给了她之后人生路上无尽的勇气和力量。若齐先生的人生中少了张大飞,我觉得她之后的人生道路上,会缺少一些坚持,会缺少一种对万事万物的宽容,或者说她写出来的作品也不一定会是这样的笔触,可能我有些绝对。
但是这个人真的如圣经一样,在齐先生的生命中起着宗教般的神性的引导作用,这让我读着读着,看着看着,泪流满面的同时也心生温暖,似乎看到齐先生的头上有一种神性的光。齐先生也不止一次的说,似乎有什么在冥冥之中指引着她,让她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与之相遇,并超度着她的灵魂。
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如马老师所说,前提是自己的质地必须是良好的,你得有这样的感悟的澄澈的心。圣经在书里不止一次地被齐先生提及,圣经成为她心中一份无形的力量,支撑着她朝向有光的地方前行。要有光。一段感情的突然终止,带给一个人的可能会是无尽的打击,另一方面也能带给人无穷向上向前的力量,这也与齐先生的自悟有很大关系。
朱光潜先生类似于齐先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了。
【高中】J042马祥勇
是啊,一个人是否出生,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时代里,是无法选择的事情,有这样的父母家庭,也是乱离社会中的齐邦媛先生之大幸福。
【大学】K009赵建岳
颠沛流离的一生中,齐先生很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求学时代她那么专心致志地追求自己的学业,到了台湾后,也不忘提高和进取,她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过程,她在关键时刻做出的决定都是很适合她的发展的,我想这就是她人生的愉悦吧!
她曾说她的一生仿佛“一直在一本一本的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的往上攀登。”这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她是一个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人。
【大学】S019杨丽
齐先生的愉悦在于:台湾文学的传承。
张大飞皈依基督教,在队友们以喝酒跳舞来麻痹自我的生活时,他是那样的清醒。始终以兄长的角色保护着齐邦媛,给她温暖。张大飞赠送的圣经,一个爱她的男子最终给了他自由。齐先生选择自由的同时,以基督教徒的身份纪念他。以此探寻张大飞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至高的爱恋。
朱光潜先生作为她的导师时学习英文诗对她影响很大。她在迷茫时,济慈的诗直击她的迷惘,哈代的诗给她以精神的支撑和力量。莎士比亚的:人的一生“充满了声音与愤怒,全无意义。”
张伯苓每天的训话,他坚定的信念,鼓舞了每个南开人。南开精神奠定了齐邦媛先生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