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能懒点吗
小A是一位很优秀的男孩,性格阳光,学习成绩很优秀,口才是一流的,只要他站在讲台上讲话,从来不需要打稿子,那思路的清晰,那流畅的话语,真可称为“铁齿铜牙”。要说他的工作能力更不用说,只要老师交给的任务,绝不含糊,真是老师的好助手呀!
但我们几位老师一仔细观察就发现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生活拖沓,不会整理自己的书具,即使鞋带开了也不知道系,虽然多次提醒,但效果不佳,就把她的母亲请来了。在她母亲的叙述下,我们了解他有一个很优秀很细心的领导爸爸。爸爸很细心,也很勤劳,每天五点多就起床打扫房间,整理屋子,帮他收拾文具,系鞋带,有时候还帮他削苹果,喂他苹果,所以他处于养尊处优的家庭中,动手能力就差。
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位孩子小B,他看起来畏畏缩缩,缺乏阳刚之气,办事拖拖拉拉,东西总是丢失。在他的家庭中也有一个很疼爱他的爸爸,爸爸帮他洗脸洗脚,帮他盛饭,帮他收拾书包,甚至帮他监视妈妈,孩子已经十四岁了,却不会干任何事,做起事来总是缺乏自信。
这两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点:爸爸很细心,帮助孩子干的事情很多,导致孩子动手能力很差!小A之所以比小B阳光就是因为爸爸是领导经常带孩子见识世面的原因,但比起其他的孩子还是生活能力欠缺,缺乏家庭责任意识,不能体谅家长!
我们经常爱说妈妈细心唠叨,但很多爸爸已经替代了妈妈的角色,他们比妈妈更细心周到,对孩子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对孩子的爱有时是缺乏理性的,总认为孩子小,不会做家务,不会自己照顾自己,想方设法帮助孩子,才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出现了问题。
这样的孩子如果长大了会出现以下问题:
1、生活能力不强,自己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连带将来的家庭也不能很好照顾,照顾不好自己的未来的孩子和家人,势必让家庭的幸福指数减少一些。
2、工作期间也不能很好地整理办公内务,恰当处理办公事务。如果不能整理自己的形象,给人留下拖沓的印象,给领导或上司造成不好的印象,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3、会慢慢让自己失去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感,会让工作效率降低一些!
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还继续帮孩子做下去结果就很可怜了,就可能培养一位只会吃而不会动手的社会的蛀虫了。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手是外部的大脑。只有“懒”爸爸才能让孩子有机会锻炼孩子,才能培养出来勤劳的孩子。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
一、改变错误教育观念,触动孩子内心。
1、首先是父母要改变错误教育观念,切忌溺爱。一些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其他的父母可以代劳。过度的保护孩子,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因为这样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结果使孩子变得乖戾、无知无能。
2、其次是和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从心里接受。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不能服侍孩子一辈子,自己的事一定要自己做”的道理;让孩子知道父母的工作性质,了解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让孩子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慢慢学会为父母分忧;让孩子多看一些名人传记,使孩子明白,大人物在小时候都很能干;带孩子到弱势群体集中地,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幸福,并有所触动。孩子只有内心有所触动和感动,才会有动力,才会积极主动地提高动手能力。
二、强化家务劳动,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让孩子做家务,父母应注意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其力所能及的劳动内容。在指导孩子做家务时,父母要求要明确,先作示范,安全第一,培养习惯,鼓励创造。另外,务必制定家规,家务分工,各司其职,奖勤罚懒。孩子自主意识强,乐意做小事情,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通过鼓励孩子多动手,让孩子体会到内心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当孩子做不好时,父母不要心急,给孩子做示范,更不要责怪孩子,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刚开始孩子对家务事很感兴趣,时间久了,可能有些厌烦,父母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养成做好家务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恒心、爱心和责任心。
三、注重大自然对孩子心灵的感染和熏陶,培养创作的原动力。在节假日或周末,父母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既享受阳光和新鲜的空气、放松休息了,又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爱心、动手能力和创作的原动力。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这确实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即人的心灵在它的最深处所感到美的东西,在外部自然界得到了实现。”
为了孩子的将来,爸爸能懒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