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阿德勒的书,一本是《儿童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 彭正梅 彭莉莉译),一本是《自卑与超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吴杰 郭本禹 译)
因自卑而超越,这是阿德勒的观点,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和荣格一起成为深蕴心理学的三大奠基人。阿德勒认为,每一个生命个体普遍存在的自卑感是人类追求优越,走向完美的心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有自卑,才能实现超越。阿德勒的观点和中国古代众多先贤的论调有很多不谋而合之处,比如孔子的“我少也贱,故多艺”,比如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比如“知耻而后勇”,比如司马迁的一大段关于艰难困苦出英才的论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因为此种民族心理基础,阿德勒的观点比起弗洛伊德把人类所有的动机都归结于“性”上来的心理分析学派,在羞于谈“性”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颇能引起中国知识人的共鸣。
人类文化艺术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身体有残障的人反而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文化艺术史留下了异彩纷呈的精彩篇章,这也能很好地佐证阿德勒的观点。因为自卑,而有追求完美的意识,从而实现自我的超越,更好地完成了自我,这就是一种心理补偿。
反思我自己成长的经历让我越来越服膺阿德勒的观点。客观地说,我如果能说自己还算是比较优秀的话,那是因为我常常自卑的缘故。我想获得别人的尊重,我想过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所以我就去努力,所以我就能够一直在进步。
但是,事实也可以倒过来,如果你开始自负,如果你开始自我膨胀,如果你开始认不清你自己,那就意味着你在固步自封,那就意味着你将停步不前。如果井底之蛙也开始自我膨胀的话,那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将是很可怕的灾难!
这些想法是我最近的境遇促使我反思的结果。
这次寒假回老家的时候,方振表哥让我给他的儿子非非辅导了一下语文课。非非在我们县一中读书,已经高三了,各科成绩都不错,只有语文稍微差些。我在寒假走亲访友的间隙里到表哥家里去了两次,给非非做了些高考语文方面的指导,重点给他点化了一下作文的提高方法。在表哥家里吃饭的时候,表哥对非非说,“你勇叔叔和你在北京的恩勇伯伯都是国内很有名的语文专家,你要用心学啊非非”。振表哥这样说真是让我愧不敢当,但我知道这在孩子身上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相信一个“名师”或“专家”具有神奇的力量,就可能相信他的话,就可能使他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产生很大的转变从而提高成绩。上周二表哥给我打了电话来,很高兴地说非非在年后的模拟考试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总分考了600多分,尤其是语文有了重大突破,突破了120分。前天晚上表嫂又专门给我发微信来:“贾非这次一摸考试进步不小,多谢名师小弟的辅导,语文考了122分,进了高三第一次过120分,,总体班里第四名,多谢小弟的用心。”我给嫂子回信息说,“孩子的进步主要还是他的悟性加上努力取得的。”无论如何,自家的孩子取得如此大的进步,都是让人感到高兴的事情,何况这事情多少还和我有些关系。
“青春问诊”圈子里综合讨论板块正在讨论“名师谈阅读”的话题,我应邀给她们发了个帖子,那是我2013年的一篇旧作《一个人的阅读史》,帖子发出后不少人跟贴,表示钦佩羡慕云云。我也有意无意的多次去讨论区浏览,可能无意识中也有被“重视和追捧”的虚荣心在作怪吧。晋级以来,总是能听到很多人真心的祝贺或假意的恭维……长期以来,诸如此类的小事件给我一种错觉,那就是我觉得自己还真有两下子。忽然想到,很久了吧,我没有听到过批评我的声音了。
然而,周二的一件事却令我的情绪大受摧折。为了我们正在进行的省级重点课题的结题工作,学校要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录一节示范课。周二那天共录三节课,张校长只去听了我的课,并在评课过程中对我的课进行了直接的否定,他说我的课没有贯彻我们的教学策略,而且八环节体现不明显。听到这样的评价让我心理上颇受打击,可能是我太久没有听到过批评的声音了,一时还适应不了。
我抑郁了半天,认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如果按照“八环节”的要求,我真的贯彻的并不扎实,尤其是导入环节讲于右任“小处不可随便”的逸闻,不但占用了大量时间,而且和所讲的“句式变换”的内容实质并不搭界,用校长的话说就是画蛇添足。导入本来只需要三言两语,这样把导入扩大成一个环节,就无形中颠覆了 “八环节”中的第一环节“自学”。其实我最初的设想,是想用文史掌故贯彻“作铺垫”的教学策略,但是我确实选错了例子。这让理科出身的张校长指出来,真的让我无地自容!其实如果必须这样导入,稍作思考,讲变换句式的专题,肯定有更合适的例子可用,比如胡适推广白话文的一则轶闻。故事是这样的:
胡适在“五四”时期,提倡白话文,说“文言是半死文学”,“可读而听不懂”。
1934年秋,胡适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又对白话文的优点大加颂扬,这时,有些醉心文言文的学生,听不入耳,心中厌烦,不免萌生了抵触情绪。
正当胡适讲得得意时,一位魏姓学生,突然站起来,声色俱厉地提出抗议道:“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没有丝毫的缺点吗?”胡适冲着他微笑着说:“没有的。”那位学生更加激愤地反驳道:“肯定是有的!白话文语言不精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扶扶眼镜透出沉思的目光,然后柔声细气地解释道:“不一定吧!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这件事我复电拒绝。复电是用白话写的,也很省字。请学生们根据我这一意愿,用文言文编写一则复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
胡适说完这段话后,只听得课堂内“嚓、嚓”的取纸声,顿时整个教室呈现出紧张沉寂的气氛,每个学生都在开动脑筋,认真地编写电文。
15分钟过后,胡适让学生们自动举手,报告用字数目,然后从中挑选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简练,仅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之意。由此看来,语言的精练与否,不在白话与文言的差别。
念及此,我又重新设计了教学环节,把这则小故事放在讲解环节简略讲述,在昨天重新录制的课堂教学中,效果颇佳。
这件事给我的反思不仅在此,我想,一个人要想进步,一定要寻找更高明的人的指点,有时这种指点可能还得是当头棒喝,才可能让你醍醐灌顶。从这个意义上讲,哪怕你在一个小圈子里已经出类拔萃,如果没有高人给你引路,你沉浸在井底之中飘飘然反而生出天下之大不过如此的错觉,真的要贻笑大方了。这让我想起两年前在武汉和华师大文学院副院长谭邦和先生的交流,谭先生给我的忠告、褒奖让我感奋,先生给我的批评更让我清醒也让我颇感庆幸。
你不知道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人,你不知道会有怎样的际遇,但是我想,如果你为了自己的成长,如果你善于站在自身成长的角度去反思,你遇到的一切都可以转化成自身成长的养料或资源。不管这机遇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不管外界的声音是真诚的襄助还是恶意的嘲讽。
我反而觉得,有高人常常给你诤友般直言不讳的警告或批评,让你有一种自卑感存在,反而会让你更快地超越自我的局限,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能如此,我当可以说,我也算没有枉读了《自卑与超越》吧。
201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