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和《归来》
韩素静
自腊月二十九启动小说阅读模式,到正月初三,在烹煎炸炒、走亲访友的间隙里,我见缝插针地读完了严歌苓的《陆犯焉识》。
阅读这本小说的念头还是源于去年看老谋子导演的电影《归来》后,看电影时,我被“陆焉识日复一日地陪着冯婉瑜举着‘陆焉识’的牌子在火车站迎接陆焉识回家”的镜头感动得稀里哗啦,从那时起,就有一个决定:找到张艺谋改编的原本——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读读。这似乎是近几年的一个癖好,对于喜欢的电影,总要尽量找到改编前的原著,就想看看那只下了这个蛋的母鸡是什么样子,否则就有点不甘心,《致青春》《山楂树》《蜗居》等书籍都是在看电影之后读起来的。今天终于读完了小说,读完小说,我有两个强烈的感觉。
第一,从感觉上来说,文字比电影更有“嚼头”。观看电影时,电影镜头稍纵即逝的特点总会不自主地拉着人往前走,人的精力似乎都倾注到了电影情节而忽视了某些细节;而文字的沉默性和持久性就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时间回味咀嚼,文字有足够的耐心等着读者在文字里来来回回地走,以便于读者反复“咂磨”人物的内心,一直到咂磨出汁液,咂磨出味道。
例如,小说这样描写当一个犯人犯错受惩罚时,其他观看者的心理:“你的痛不欲生舒缓了大家的痛不欲生。一份不幸给大家拿去,医治集体的不幸……让他人的惨稀释自己的惨。”
再比如,年轻时的陆焉识并不爱冯婉喻,和冯婉喻隔着一定的距离,而这样的距离又很有必要,因为冯婉喻认为:“对于神再喜爱都不能没高没下,有点距离是对的。”因此,当陆焉识被发配到几千公里外的大荒草漠时,至爱着他的冯婉喻并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反正原先也是远远的欣赏膜拜的”。二十年的空间,一点也不影响冯婉喻爱陆焉识,因为“他回来或不回来有什么区别?在她心里,他没有走开过……他在不在我身边都没关系,不妨碍我爱他”。冯婉喻对陆焉识的爱到底有多少?小说中就有一个测量的衡器:“一个人到了连另一个人的体嗅都认得出、都着迷的程度,那就爱得无以复加了,爱的成了畜、成了兽。”深陷爱中的冯婉喻觉得陆焉识也是爱自己的,一是恩娘的介入,给冯婉喻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二是他们有了三个孩子,在冯婉喻的眼里,“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还能怎么亲呢?他和她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亲得化到了一处,亲得解都解不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共有的秘密只能如此了。”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从这些文字里,我们就可以直视人物的内心,相比较起来,电影的表演需要把文字转化为动作,通过动作再转化为心理,这转来转去,无疑就会有了一点折扣,或者让人感觉隔了一堵墙。
当冯婉喻的书信到了监狱,要经过一遍遍审查才能到陆焉识的手中时,陆焉识这样想:“那一个个字多秀美,多单薄赤裸,它们无辜又无奈地给看过来看过去,他都为那些字害怕害羞。他不在乎自己的信看过再到冯婉喻的手里,他的字历练过了,厚颜了,他的字一次次爬上罪犯登记表格上,也一次次用去写监狱墙报、黑板报,一笔一划都给杀人犯、强奸犯、盗窃犯看熟了,被那些脏眼睛捕捉,再进入那些脏脑筋”。
对于恩娘,陆焉识是叛逆的,恩娘把冯婉喻硬塞给陆焉识,陆焉识就疏远冯婉喻;当恩娘为冯婉喻对陆焉识的好而“吃醋”时,陆焉识就拼命靠近冯婉喻,“那几天,焉识跟婉喻的房事多起来。他们暗中紧紧团结,孤立恩娘,反抗恩娘。恩娘什么都要跟冯婉喻争,总有你争不到的。不是什么都可以做衣料,你一半她一半的,总有你没份的东西”。当陆焉识收到冯婉喻发来的汇款,买了合体的衣服并饱餐一顿时,陆焉识这样认为:“婉喻隔着几千公里打扮了他……隔着几千公里请他吃了一顿这么可口的饭。”
……
这些微妙的心理描写,在表演时就可能被漏掉,即使陈道明和巩俐把握住了,观众也可能会因电影镜头的稍纵即逝没有参透,从而打了一定的折扣。而文字就有特殊的保鲜性和穿透力,让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正因这些描写,文字比电影多了更多的嚼头和韧性,让读者忍不住翻来覆去在文字里来来回回走几个来回,咂磨出点汁液,也咂磨出来一些味道。
第二,从内容上来说,文字比电影铺陈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广阔。看电影时,印象最深刻的是陆焉识和冯婉喻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情感。但看了文字才知道,这份情感只是整部小说的一个枝桠、一个果子,并且,最初的陆焉识并不爱冯婉喻,他对她的爱,还要感恩于二十年的牢狱之灾。陆焉识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牢狱生活,这对陆焉识来说确实是不幸的,但,这对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爱情却又是幸运的,正是二十年的距离,陆焉识才慢慢知道,他对抗的不是冯婉喻,而是恩娘把冯婉喻硬塞给他的方式。除了“爱情”这一果子外,小说还有更为广阔的世界:人为的和非人为的灾难或灾害,人骨子里趋利避害的自保,上海小女人的精明与不得已的算计……
人为的灾难是指的文革给知识分子带来的灾难,陆焉识这一精通四国语言的饱学之士,在那个特殊时代,顶着“右派”的罪名在监狱呆了二十年。这二十年,监禁的不仅是陆焉识,而是这个家庭所有的成员,那个“右派”的罪名,就是对家人一个无形的监禁:儿子冯子烨的未婚妻悔婚,小女儿冯丹珏的老小姐的身份等,都源于那个罪名的监禁……在监狱里,陆焉识开始学结巴,企图在说话时为反复思考或者察言观色留下时间;梁葫芦向来不怕死,但临刑前为了获得减刑,还是供出了陆焉识的假结巴;冯子烨为了避免再受到父亲的牵连,竟然在父亲被释放后拒绝父亲回家……
趋利避害本是人性的真实面目,但,当趋利避害的自保如果在某一阶段过度放大,这也是时代的一个悲哀。
看完书本,还是一个感慨:电影有电影的好看,书本更有书本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