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风习习,窗明几净,鸟语花香,本应该伴着琅琅书声。每一个清晨都应该在这样的美好中拉开帷幕。可现实很骨感,早晨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有的教室里黎明静悄悄,有的教室却如市场乱糟糟。静的教室里,学子端坐在座位里奋笔疾书——抄作业。闹的教室里,课代表走马灯似地收作业。作业啊!作业!给每一个清晨缀上不和谐的音符。
一班的清晨多是喧嚣,然而并非读书声。各科课代表在教室里穿梭,各组组长手忙脚乱地码作业,还有不少学生翻箱倒柜地找作业本。忙忙碌碌、熙熙攘攘,唯独没有读书的。
班头终于痛下狠心,决定整治清晨怪现象。于是,在又一个黎明来临时,一班教室后门紧闭,前门旁置一张课桌,桌旁伫立一人——刘班头。刘班头一脸肃穆,示意陆续到来的学生把所有该交的作业分类放好。在班头的注视下,有人坦然自若,有人狼狈不堪。把各项作业分类放好,就像白菜放在白菜堆,萝卜放在萝卜堆一样。该交的都交了,这时才能放行。入班之后,即摊开书开始晨读,当然,也有以眼睛的余光偷窥室外之人的窘态然后掩嘴窃笑。一班学生称此交作业的新举措为一班清晨之安检。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渐冷,室外交作业便少了赏清晨美景之雅兴。不少学生手忙脚乱地把“白菜”“萝卜”一撂,抱着书包便窜进教室。这些“白菜”“萝卜”原本由组长清点码好,再由课代表抱到办公室去。可现在,“习习”凉风中,课代表一本本地翻开、码好,着实有点烦恼。
这天,安检结束,教室里书声琅琅,动作麻利的语文课代表、数学课代表已将作业送到了办公室。唯有英语作业还凌乱地躺在那里,随风飘舞。同样凌乱的还有两位英语课代表。她们终于把“白菜”整理好,“萝卜”还没来得及整理就上课了,她们只得先进班听课。
“这时,一个身影出现在作业堆旁,默默地一本一本地翻开、码好。天哪!是班头!他仿佛全然感觉不到天气的寒冷,神色平静地翻开五十个作业本,然后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摆放在一张桌子上,搬到了教室里。”这是涵涵后来在日记中写的细节。
她还说:“真的,我被感动了。看到班头在窗外忙碌,我猛然发觉我们这个班级我们共同的家是如此温暖。我会记住这种温暖的。”
我想说:我也会记住这种温暖的。
清晨安检的举措,不正是老师的良苦用心吗?风中整理作业的动作,流淌出的不正是老师无言的爱心吗?教育其实就在于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