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讲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虽然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前行了一百多年,可是他的思想依然远远的把我们抛在后面,他播撒下的启蒙思想的种子,唤醒了一代又一代年轻的朦胧的心。掩卷沉思,我想,现代追求个性,追赶潮流的年轻人,服装与语言的另类,不是进步,反而是一种思想落后,甚至是一种愚昧或无脑。
提到梁启超,不能不提到戊戌变法。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戊戌变法是一次失败,失败的就意味着是错误的。梁启超更是戊戌变法的叛徒,相对于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就是个临阵脱逃的懦夫。更何况似乎后来又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梁启超好像又变成了亲皇党,保皇派。总而言之,他不是什么好人。
可是,现在我知道了戊戌变法对中国的发展的意义。日本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第一强国。戊戌变法就相当于中国的明治维新,只是它失败了。中国丧失了发展资本主义,推动社会制度和社会经济进步的最后的机会,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才直接由半封建社会跳跃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时候100多年已经过去了。可是这100多年的时间岂止使我们落后了一百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我们都懂得。
所以,现在,我对梁启超有了新的认识,再教《敬业与乐业》,我更钦佩他观察和思想之敏锐,透彻。
且不说他对“敬业”与“乐业”之理解,单就是他在文章开始提到的“有业”的重要性,就似乎是针对百年后的现当代学生的现状对症下药。
梁启超引用孔子的话:“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描绘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今天问题更加严重,他们不再是个例,已经隐然成风:上课睡觉,说笑话,传纸条,看漫画,下课谈谈恋爱,打打游戏,逛逛马路,耍耍小聪明,欺骗老师,欺骗家长换取自己的逍遥自在。
不过学校本就是教育人的地方,孔子还说过“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切直严肃而合乎原则的谏言,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算可贵。婉转温顺而又有微言隐语的谏言,能够不高兴吗?分析出问题,找到自己的毛病才算可贵。)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是教育的职责。可是,面对老师或严厉,或委婉的指正,他们的态度往往是“说而不绎,从而不改”(盲目高兴,不加分析,嘴上接受,行动上不改)。他们也知道自己的毛病,知道老师家长说的都对,知道该怎么做,可是,具体到行动就像一具木乃伊,僵硬了,动不了。学校也不再是一个培养后备人才的地方,反而成为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寄生虫们的寄生体。一千多年前的孔子说:“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种人我是没有办法了)。100多年前的梁启超则明确指出“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是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业”的观念。可是,是学生天生就没有事业心吗?我想,是我们弄错了的“学业”的概念,搞错了“学”和“业”的关系,“学”应该是 “业”的一种,它是一个过程,一种能力,永无止境。前人总结的知识永远放在那里可以随时任人取用,可是把“学”当做一种“业”的人,是不会满足于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掌握某一种技能的,他还要好发展,要创新,要在这一领域里开拓新的局面。
感谢梁启超,他让我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要让学生把“学”当做他们的“业”,至于学的好不好反而是次要的,不要本末倒置,过分纠结于结果的成败。傅雷说:“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无论好坏,我们都要坚持不懈的“学”下去,而非全盘否定,彻底放弃,沦为无“业”游民,这才是真正可怕的事。
其次,梁启超深入浅出,向我们诠释了什么叫“敬”。他用朱熹的话解释“主一无适便是敬”。怎样才能做到专心呢?那就是“忠诚”。
看看我们的做法吧。我们总是执着于表面上的敬,什么见了老师敬个礼呀,文明礼貌用语呀,等等,久而久之,“敬”流于形式,隐藏在“敬”的表面下的其实是一种“不敬”。学生们在发出“老师早,老师好,老师辛苦了”等等的声音同时,并不影响他的上课百家谈;优异的成绩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考试作弊。这是“敬”吗?不是的,这是敷衍,是应付,是虚与委蛇,这里面独独缺乏了“忠诚”。
对于学业的“忠诚”绝不是几句口号、一天用功,也不仅仅等同于优异的成绩。对学业的“忠诚”应当是干净整洁的作业本,应当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应当是追着老师的热诚的质疑,应当是图书馆实验楼流连的身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热诚的求学态度,这才是“忠诚”!梁启超指出:“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他还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这里,他提出了圆满的前提条件——“因自己的才能、境地”。是的“敬”是一种个人的认识,不需要和他人比照,只要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就是敬。接着,他强调了“敬”的感受——“天地间第一等人”,做到了“敬”的人,是幸福的,是自豪的,是满足的,无关他人的看法。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敬”是自己的事,可我们“敬”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呻吟:“你是给你自己学的,不是给我学的。”这有什么用呢?是我们教会了学生“敬”给别人看!
没有了“敬”,怎能“乐”?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孔子说:“学而不厌”,“厌”解释作满足,现在是只剩下老师还在喋喋不休的重复着已经讲过的知识,“诲人不倦”了。学生们已经“厌”了很久了,不仅仅是“满足”甚至是“讨厌”!
梁启超说:“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这句话耐人寻味,可以理解为“业”的趣味并不是刚开始就有的,它是自然而然的逐渐“发生”的,而发生的前提条件是“肯继续做下去”。“肯”才回“发生”,难就难在很多同学“不肯”,为了摆脱学业困扰,他们往往画地为牢,自己给自己创设一种虚拟的环境来回避或忘记。比如说打游戏。其实,这正是梁启超所说的第四种趣味“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胡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忘却了学业的压力,忘却了生活的困难,忘却了父母的唠叨,也忘
第二类趣味——奋斗的趣味。“一步一步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奋斗不是痛苦艰难的,奋斗是一种快乐。像盖房子一样,一座摩天大楼一点一点的拔地而起,那磨得粗糙的双手,那无数个不眠的夜晚,都成了快乐的一部分!能感受到这种快乐的人已经很少了,因为有人受不了,有人等不了,有人不相信。可是只要是曾经品尝过的人,却永远都忘不了,不懈的追求。
于是就出现了梁启超所描绘的最高级别的趣味——探索的趣味。古诗云“曲径通幽处”;
再讲《敬业与乐业》,我的思想又经历了一次磨砺,解决了很多我以前想不通,放不下的问题。也许,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才使梁启超教育出了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大师;正是这些先进的思想,才让梁启超振臂高呼“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些思想依然启迪着我,指引着我。作为一名教师,教育大业任重道远,我们不仅要有教育的热情,扎实的专业知识,我们更需要先进的思想,才能真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对祖国的未来负责,开辟出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