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理健康成为最“人性”的体现(二)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A.H.)于1968年提出需要层次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趋向。马斯洛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里程碑,他的伟大让他的英名对所有关注精神生活的人耳熟能详。
我读有关马斯洛的传记,心目中的精神巨擘给了我第二次震撼。传记中有他的许多照片,确实象他父亲所说的那样,马斯洛相貌丑陋,是那种让人震撼的丑陋(请原谅这些不恭的字眼,我为他父亲的话做铺垫)。他身高不足一米六,体弱多病,童年时是许多人嘲笑的对象,甚至成为家人的嘲笑对象。有次举行家庭聚会,他的父亲高举鸡尾酒与众多名流客人高谈阔论,特意把儿子从角落里叫出来让客人“欣赏”:“这是我的儿子,你们见过比他还丑的孩子吗?”
每个人都能想到刚刚懵懂人事的小马斯洛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不懂赏识教育的父亲不了解孩子的需要,这样的打击让马斯洛专注个体需要的研究,他的丑陋成就了他的伟大。
那时的马斯洛是自卑的,是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他需要安全,他需要爱和归属,他需要尊重。他由关注自己走向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他凭借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我实现”,并用这精神涅槃恩泽了后人。
改变认识,或者说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多数人是因为对心理学陌生而妄加菲薄,就象当年许多人把
我曾经准备一个小纸条会上让班主任解答,小纸条上写着两个相似的小案例。
A:我校某班学生小胖,早晨上学带了一个“肉夹馍”,放在桌兜里等课间操享用。同学麻杆儿早上没吃饭,眼冒金星地偷吃了小胖的“肉夹馍”。
B:一贯不在家吃早餐的小胖,早上又带了一个“鸡蛋灌饼”,依然放在桌兜里等间操享用。同学皮皮发现,偷偷把“鸡蛋灌饼”扔到垃圾桶,躲在抓耳挠腮找食物的小胖后面偷着乐。
请问,两个案例有什么不同?(注:为大家快乐地思考,学生名用了一些代号,不要上升到尊重不尊重的高度)
只有一个班主任的答案沾点边。
第一个是品行问题,麻杆克制不住自己的需要,夺人之爱,方法不对,思路不通;政治觉悟不高,道德修养不够。仅此而已。
第二个是心理问题,自己没食欲的需要,以捉弄小胖为乐,通过别人的痛苦实现内心的宣泄,把情绪的释放建立在小胖的痛苦之上,是比品行问题高一个“档次”的心理问题。
我问老师们,问题的性质没有界定,你该如何去解决问题哪?你硬着头皮大事化小地循循善诱一通,麻杆儿的问题解决了,皮皮的真实问题反而被你的轻车熟路隐藏了。
你不是对皮皮的犯罪?仅仅因为你的没有储备,你承载基本功的药箱里没有那剂心灵鸡汤?
以下为引用。我们一起沏杯茶水,打开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翻到和心理学有关的章节,一起感受党的人文的细节关怀,感受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
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十七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然后喝茶,思考。回到我的博文,拉到最下方,左键点击“我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