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起来,看看窗外,一片迷雾,上班时,和儿子一路走着,一路谈论有关“雾”的话题。
儿子说:“妈妈,今天的能见度应该在100米以内吧。”
“你怎么判断的?”
“你看前面的路口,离我们这大约有100米吧,站在这儿就隐隐约约看不清了。”
“是,雾天的能见度低,车、行人路上都要慢一些,注意安全。”我说。
停了一下,我又问:“儿子,你知道雾是怎么形成的吗?”
儿子想了想说:“知道。温度下降,空气潮湿的时候容易形成雾。因为空气中一部分水汽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会凝结,变成很多小水滴,浮在靠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就形成了雾。”
“和云的形成差不多,雾就是靠近地面的云。”我说。
儿子对我说:“雾还有毒呢,你知道不知道?”
“我看过这样的资料,说是空气中的污染物会在下雾时被雾滴所吸附,某些污染物——如二氧化氮等还会在雾滴中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所以会对人体和环境进行危害。”我对儿子说。
“看来,我们不能长时间在大雾中行走,呼吸。”
“是,那我们加快行走的速度,怎么样?”
我和儿子加快了行走的速度。
过了一会儿,儿子又问:“妈妈,你知道什么时候最容易下雾吗?”
“根据雾形成的条件来看,应该在温度比较低、又比较潮湿的时候,那就是秋冬季节了。”我说。
“是,看来你了解的还真不少呀。”
“那当然了,你看吧,太阳一出来,雾就会慢慢的消失。还有,你仔细观察,在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方,雾就会小一些,在空旷的地方,雾就会大一些,因为人口密集的地方温度就会稍高一些。还有呢,你有没有发现,大风的时候,即使天气很冷,也没有雾,这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
儿子想了想说:“还真是啊,回家咱两个好好查查资料吧,把雾给弄明白了,行不行?”
“行啊。”我满口答应。
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留意,大自然中永远有无穷无尽的奥秘,有值得我们探讨、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