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
2012-1-2
2012年01月02日
乡土中国》虽然是在“乡村社会学”讲稿的基础上撰写的,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分析,其广度和深度可谓是入木三分。“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这种体系,也就是特具的社会结构,它也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而这种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将引起差序格局,道德观念,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权利类别的不同。因此本书着重剖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性质,变迁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人际互动与生活方式。而且还提出一些新概念,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社会继替,长老统治等,所以本书不可不谓是在中国社会学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是一面前进的旗帜,入木三分的给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让我们在读完此书以后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个宏观的把握。
费老先生的洞察力和高瞻远瞩不是一般人可以匹及的,不仅仅是《乡土中国》,还有《生育制度》《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以及《费孝通九十新语》,这些书中所谈论的观点都是独树一帜,而且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主要是讲述了乡土中国的社会背景,作者主要通过前三篇文章来铺垫,因为这是进一步讨论乡土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权利的基础。乡土本色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这是个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由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基础,人们依靠土地生存,世世代代离不开土地,所以无论是长辈还是后辈都将土地看做是自己的根,这种社会的乡土性,就决定了中国基层社会的性质。也正是因为这种性质,所以人们并不需要文字,作者正是通过“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篇文章来证明的,人们使用文字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理解,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他们生活的地域世世代代基本都很少改变,生活方式特别是生活经验都是一代代传下来并且一直积淀的,这种稳定的状态是熟悉的,他们不需要使用那些不太完善的文字,因为文字有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可以传情达意的,它只是工具,既然语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他们还有什么必要来用那些生疏涩懂的文字?
这里让我想到了老子在《道德经》里讲述的一个故事,大意说:有位寺院的长老向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请教学问,因为他对一本经书读不懂,所以将经书递给智者,但是智者说到:“我不识字,你还是读给我听罢”,长老不解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理解经书的内容呢?”智者笑答道:“这就是你读不懂经书的缘由了,文字只是了解学问的工具罢了,好比手指,你用手指指向月亮,我们顺着手指看到了月亮,但是手指并不是月亮,所以文字并不是学问,而常人却总是看到了手指,看不到手指指向的月亮”。
费老先生也就是这个意思,乡土社会中那些生活的经验是不需要这“手指“的,既然我们可以先看到月亮,为什么一定要先看手指,在看月亮呢?
第二部分主要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是说明中国的社会结构,用他的词语来概括就是:差序格局。由于家庭这个概念和范畴的不同,我们中国传统结构中是以“己”中心,像石子投入水中一般,层层推出去,而那种涟漪就是我们的社会关系,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离我们愈近的愈是和我们在血缘上越亲近的,越远这种关系越薄,孔子一直强调的就是伦理等级,其实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的“泛爱”的。既然是差序格局,那么我们的社会必然会存在一个个私人联系的网络,就引起了社会道德的不同,我们就不会拥有西方社会团体格局中的团体道德,那里的人们要求有一个共同的准则来约束和保障,所以有了法律,而由于差序格局,法律就不会成为我们传统基层乡土社会统一的价值标准了,所以我们的秋菊困惑了,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法律是用来惩治恶人的,而不是全体公民,特别不是好人。
作者还在“家族”与“男女有别”的文章中进一步这种社会结构,同时说明了中国由于这种结构所产生的社会秩序,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明了礼制秩序。
第三部分:礼制秩序可以说是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中国传统社会里的礼制早在孔子之时就已经深入人心,乡土社会里礼是社会里人们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是人们一直潜移默化中都遵守的准则,因为按着老一辈的经验来做,就是对的,是不会遭到非议的。而文化本来就是传统,克己复礼更是我们修身养性的规范,所以这种礼制也就形成了秩序,也就影响了传统社会的生活,也就影响了社会的道德。
既然社会的“礼”要求人们要规矩,不要撒野,那么诉讼在他们看来也就是说明谁家的人不守规矩了,所以才要去搞讼事,礼制一般是通过教化来管理人们的,所以在秋菊的案子里,他们一直是在调解,一直是通过公安的教育,但是很显然没有让秋菊得到她想要的“说法”。但是她却遭到了乡里邻居的批评和责难。因为在礼制中,她不能得饶人处且饶人,更何况是村长,是长辈,所以她是违背礼义的。
第四部分:长老权力与无为的政治。首先作者从血缘和地缘的角度说明了乡土社会这种稳定的社会关系,既然外边的人不能容易的进入到这种血缘体系中,它是具有绝对的地位和范围的,长者为上,忠孝义悌,所以在社会的继替当中,就发生了教化性的权力,即作者定义的长老统治的现象,这种权力是区别于同意权力和横暴权力,它是社会冲突和社会合作的结果。这种权力在亲子之间尤为明显 ,爸爸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教育权力,村里的长辈和德高望重的人对晚辈和不按规矩办事的人拥有绝对的教化的权力。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父亲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他是我儿子,不用你管。
所以每一个年长的人都握有强制年幼的人的教化权力,“出则悌”,逢着年长的人都得恭敬,顺服于这种权力。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乡土社会中在历史中是无为政治了,因为长老的权力一般情况下是发生在社会中出现了破环规矩的人和事,所以他们要出来主持正义,给予公道,电影里的山杠爷和村长就是典型代表。
而同意权力有这经济条件的限制,它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分工体系越发达,这种权利才能跟着扩大,而乡土社会是个小农经济,每个农家基本都可以自给自足,所以同意权力是没有生存的条件的,至于横暴权力更是无从谈起了,人们生活在一种稳定的社会了,无为而治才是最好的也是必然为人们所接受的。
以上就是我个人认为的《乡土中国》一书所讲述的核心观点和内容。在本书中费老先生还通过“名实的分离”以及“从欲望到需要”几篇文章来论述了有别于“同意权力”“横暴权力”和“长老权力”的第四种方式―社会继替。他的发展会影响到前三种权力的扩大与缩小。
本书对乡土社会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和分析相当的精辟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这本书已经深深的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甚至都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后来人研究乡土中国都基本沿袭了费老先生的观点和思路,本书的作用我也不必做过多的累述。
我个人认为变形是历史的本质,因为历史的本质正在于不断的增添,此书是作者于1947年就写成,这六十余载,其实历史不仅仅只增添了60年的内容,因为每一次的变化其实都是在改变历史的整体,因为整个过去都因为我们的生活经验而显得不同,,特别是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国的这六十余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传统基层和社会更是以一个世人从未接触过的面貌出现,只要人类继续存在,那么这个社会就不会永恒不变。所以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势必会有些过时和陈旧,对于现在农村的建设不能生搬硬,要与时俱进。
想来比较有趣,十七届三中全会在10月20号刚刚落幕,而此次会议的讨论核心就是农村的发展与建设,而我刚好此时读到这方面的书籍资料,对于农村的全面法杖有了自己比较深入的认识。
不过费老先生在《九十新语》里面有篇文章“要对时代变化做出积极的反应”提出了很多对于农村建设很有用的看法,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