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操形与意脱节缺少内涵 明拳理修炼真正太极
太极操形与意脱节缺少内涵 明拳理修炼真正太极
2010年03月10日
太极操形与意脱节缺少内涵
[/b]
[b]明拳理修炼真正太极
(信息来源:武魂 作者: 陈惠良 )
编者:此文为作者2009年7月20日在北京市丰台区莲花池军队离退休干部活动中心太极拳辅导站举办的“太极拳知识讲座”上的讲演稿,刊出时有所压缩。
这次要讲的是张镜明站长给我出的题目――如何远离“太极操”(特别声明,这里所说的 “太极操”,是泛指那些缺少太极拳内涵的所谓“太极拳”)。
如何远离“太极操”?关键是在明拳理。我师爷杨禹廷生前常说:“练拳就是练的一个理”。太极拳之所以取名太极拳,是由于太极哲理是编撰太极拳的理论根据。太极哲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太极图像。这是前人对宇宙生成认识的象形图示,天圆地方,方圆相生,所以,图像呈圆形,内含类似鱼形的阴、阳两个图案,义蕴着对立物共存于统一体中,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相互转化。而且阴鱼的小圆眼是阳,阳鱼的小圆眼是阴,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无处不是阴阳对立的统一,无处不是太极。
二、太极图说。用文字来阐述,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提到的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我的恩师王培生常说,为了练好太极拳,就必须深入探讨太极哲理,譬如,什么是无极、太极?太极与无极是什么关系?什么是阴和阳?什么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的相互转化?什么是动,什么是静?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是怎么回事?等等。
总之,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规律。引用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郝少如的话:“何谓太极拳?简单的说:太极,是由人体内在的物质所产生的辩证运动;拳,是肢体动作的外形运动;太极与拳,即内形与外形的运动辩证统一结合。必须以内形的运动变化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即用太极运动支配拳的运动,这便是太极拳。如果只有外形的运动,而没有内形(太极)的支配,只能称之为拳操。而不能谓之太极拳,所以练太极拳必须求达内外运动的统一,使之名副其实。”这段话,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我们为什么要远离“太极操”。
太极拳家李琏先生(吴图南先生的嫡传徒孙)在他的《太极拳练架真诠》一书中说:“ ‘无极’是一种形式,而‘太极’是在这种形式中存在的物质能量。中国古代哲人认为气就是一种物质能量的体现,故曰,太极者,气也。”李琏在这里明确点出:人体内在物质就是气。而武学宗师孙禄堂先生,在他1924年出版的《太极拳学》里,更是早就说过: “以无极式为之根,以太极式为之体,斯二者,乃拳中万式之基础”。又云:“太极拳乃研求一气伸缩之道”。他具体说到:“人生天地间,本藏有先天之元气……,所谓中和之气也……,其气平时洋溢于四体之中,浸润与百骸之内,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内外一气,川流不息….,于是,拳之开合动静,即根此气而生,放伸收缩之妙,即由此气而出…..,太极即一气,一气即太极,以体言则为太极,以用言则为一气,时阳则阳,时阴则阴,阴而阳,阳而阴。一气活活泼泼,有无(并)不立,皆在当中一点子运用,即太极是也。”孙先生的这番精论,对太极拳练的是什么(气),有什么特点(由内达外,内外协调一致),怎么练才算正确(学拳需明理,明理才能得法,此外还需勇气,毅力,精神),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精确的概述。
为了加深印象,下面我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援引几则资料供大家进一步思考:
2003年10月22日《人民日报》第十一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危机》的文章,文中谈到,现在的太极拳“失去了技击含义的把握,致使套路演练中的武术特征逐渐淡化,而套路动作的艺术化、体操化倾向势必不断的增强,因此有演变为套路体操的危险……可能经历10-20年的兴盛时期后,太极拳将踏上没落之路”。这是2003年全国武术科研论文报告会上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
其实,类似观点,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见诸报刊。1992年《武当》双月刊,连续三期刊登了美国太极基金会会长周宗桦先生的文章,周先生写道:“我在台湾学练太极拳垂10年,来美国后免费授拳15年,直至最近才悟出我自己练的的都是有太极拳之名,而无太极拳之实的‘太极拳’。为了宽广视野,我曾多次专程前往台湾、香港、中国大陆寻师访友。到过很多地方,会见过很多人……但说来令人失望……,只有现已过世,那时已102岁的吴图南先生依然身轻体健,精神矍烁,为太极后学提供人证。”这位周先生在文中呼吁: “您要延年益寿吗?就学吴图南的虚领顶劲吧”。他还发出以下惊人之语: “现在再不追根寻底,穷本溯源,太极拳必将名存实亡,沦为如旁人所批评的,老人拳、健身操了。”
无独有偶,就在周文发表的这一年2月,《武术健身》杂志上,有一篇张义敬的《太极拳的沉思》,文章中说: “近几十年来,我们在太极拳上的成就之一,就是有学不完的套路,初学者就成天昏天昏地的跟着套路转,只看见形式,不知其内容,”文章最后担心今日之太极拳 “只强调外形动作的规范化,而不考虑怎样以太极内功内容作为规范化的标准”,会“只有太极拳的躯壳,并无太极拳的灵魂”。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援引了这么多资料,目的只是想说,张镜明站长提出“如何远离太极操”,不是无事生非,张站长心存高远,看到了当前太极拳兴盛中潜藏着的危机。
以上是我今天想说的第一部分内容――说理的部分,下面,再谈谈远离太极操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我要借花献佛,向大家推荐陈氏太极拳名家冯志强老师新编的《陈氏太极拳入门》这本书。此书说的道理并不局限于陈氏拳,而是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其他门派前辈专家也有类似的专著和言论)。冯老师在书中说, “练拳需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不入无极圈,难成太极图”等等,主张习拳必须先从站好无极桩入手;要在站好“无极桩”的基础上,进而把 “阴阳开合的认真求索”落到实处。冯老师的《入门指引》和《入门说要》作为解决远离太极操的可行方法,易懂好记,学起来方便,盼大家结合实践,仔细研读体悟。
再下来,我想联系几个大家日常锻练中存在的问题,研讨一下怎么练才是“太极拳”,怎么练就是“太极操”,共同体悟一下“拳”与“操”的区别:
先谈一谈,大家盘拳时,有些式子虚实不分。比如打左右搂膝拗步时,右掌、左掌前按,随着重心逐渐转换,后腿应该由实变虚,逐渐舒展,可是不少同志后腿没有舒展到位,也就是说没有松开松净,还有一些力量在支撑着,结果两腿虚实不分,双重了。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说十要》中提到:“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要义”;《武式太极拳》一书“身法要点第13 条”中也谈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而且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书中还说“如虚实不分,便成 双重”。 说起双重之病,实乃习练太极拳者必需解决的大问题。从练体而言,本身双重,必然导致“滞”,不灵活了;从应敌对待而言,彼此双重必然导致“顶”。 只能是力大胜力小,也失去太极拳以小胜大,以弱胜强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