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蓦然回首,忽然发现自已是个性格外向,为人坦诚,遇事不气馁,宁折腰不弯的人。之所以能这样,我想,可能是由于母亲的缘故吧。
说起自己的父母,人们往往会用“慈母严父”来形容。可我的母亲却显然不是一个温柔的女人,甚至有点儿秋风扫落叶般的“冷酷无情”。 我生下儿子后,母亲大包小包地来看望我,边为自己的外孙换洗尿布边对我说:“其实,当时你那么小的时候我是真的不该让你睡冷被窝的……”据说,当时我才不足两岁,在冰天雪地连窗纸都冻得吱吱直响的乡下的冬天,我确实过得很不容易,甚至有点儿苦,但我知道,正是母亲严厉的近乎冷酷的“舍得下,放得下”的对待,才早早成就了我独立的人格和真诚的性格。更何况,母亲其实真的很想搂我共睡一个被窝的,只不过因为有其不得已的苦——大我两岁的姐姐正病得厉害。母亲也其实是很想对我说抱歉的话的,但她却一直说不出口。
有时候我想,也许是母亲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缘故吧,虽然学了点儿文化(我的舅父是有名的私塾先生),虽然样样活儿都拿得起放得下,且精明过人,干净利落,但却总脱不开村姑那泼辣、倔犟却又羞于表达感情的特点。在这点儿上,父亲可谓是“苦大仇深”的受害者。在我的印象里,除了大叫大嚷,极少见母亲对父亲软语温存过。而父亲呢,不管母亲怎么狂风暴雨,怎样雷霆万钧,却照旧有条不紊、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地干着自己的活儿,倒是母亲反会被自己政令不通、指挥不灵气得眼泪汪汪。父亲就会反过来安慰母亲:“急什么呢?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事要一件一件地做。”而母亲只会更气。她看不惯父亲的怠慢劲儿。农村有句俗语曰:“活儿好的人脾气大。”而母亲的脾气不但是大,简直可说是暴躁,尽管道理比如“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她都懂,但她还是会忍不住地想,甚至于渴望一口就吃成个胖子。
尽管如此,母亲在村中却有着极好的口碑,尤其是孝敬老人。我的奶奶就是最终在我家过世的。众人都说我的奶奶是被母亲孝顺死的,无病无恙,是真真正正的寿终正寝。确实这样。我的老叔和至今健在的堂伯可以作证,我惟一的姑姑也是为此与我家一直保持着一种亲密无间的关系。父亲兄弟姐妹4个,除了最小的父亲却再无一人愿意侍养我的奶奶,因我奶奶毛病太多:吸烟袋须得有人给她点着吸亮;一天泡三壶茶,冲茶须用刚煮沸的水,煮水须用铁水壶;睡前须有人给暖热被筒;年龄稍大未近花甲便足不出门,到了冬天更连大便也屙在炕边一张草纸上……但母亲不嫌,都一一给她照做了,甚至有时连奶奶的大便都是母亲用手捧出去的——为了怕铁锨弄不干净。于是奶奶哪里也不去,一直呆在我家,直至去世。奶奶活了92岁,无疾而终,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父亲就很佩服母亲这一点。有次跟父亲闲谈,谈及母亲,父亲感慨地说,母亲除了脾气急躁点儿,实在是个大好人。我说难道你一点也不怪母亲整日对你叫骂?父亲叹口气说,让她叫骂吧,家里这么多孩子,可日子又这么难,让她好好发泄发泄吧!
母亲来我家小住。一起逛街时,我又提起小时候常常听到她大叫大嚷的事,并说,特别是对父亲,你一点儿也不温柔,母亲竟立时羞红了老脸,低下头说,是啊,我那时怎么会那样凶?看到她一脸的真诚和少女般的羞涩,我忙说,其实你可真够苦的,拉扯着我们7个,要赡养奶奶,自己又多病……母亲抬起了头说,不苦,只是急,像别家那样孩子不能全部养活下来那才是苦……
一层水雾刹时模糊了我的视线,我没想到一个身子骨如此弱小的农家妇女会有这样深刻的认识。
说实话,我一向感觉对母亲并不如对父亲那么亲近。父亲随和、沉稳,虽善言谈,但面对着他,总会感觉父女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无言的诉说在周围缓缓流淌。而母亲则不同,她外向、爽快,只会用外在的大嚷来表达她现时的好恶,但却又最不善于用语言沟通、融洽母女之间的这种情感。我总认为父亲是最了解我的,而我也最理解最爱父亲。但母亲那一丝慌乱和羞涩的举动,让我最终认识到了母亲表里不一致的内心的真诚;那对自己小小过失的坦然面对,又让我意识到了母亲一生为人毫不藏私的光明磊落。我觉得如同打开一扇关闭已久的窗,猛然走进了母亲洒满阳光的内心。我这才深知,我是母亲的再生,我是母亲的亲亲女儿,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心灯,是我生命中谁人都替代不了的神明。我同母亲之间没有一丝一毫的隔膜与生分,我同母亲才是最近最亲的,无论是否意识到她的关怀,她都默默地深藏了我心之一隅,满含微笑地注视着我,伴我走过人生的坎坎坷坷……
生而为人三十年,身为人母这么久,才终于了解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我不由扼腕叹息,清泪涟涟……
(读书人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