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明月激发起人们的遐思,演绎出许多凄美的神话,诸如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等。嫦娥奔月的神话起源很早,而吴刚月宫伐桂的故事则大约起源于唐代,到唐末才颇为流行,并首次出现在了唐人的诗歌和笔记中。
仰望一轮明月,可见月亮中有些阴影,传说那是吴刚在伐桂。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神桂不仅高大,而且能自己愈合斧伤。月中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然而不幸却犯了天条,因此天帝震怒,把他打发到寂寞的月宫,令他在广寒宫前伐桂树,只有砍倒桂树才能免罪。可是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伤就马上愈合了,所以他也只好不断地砍下去。
古代奇书 《淮南子》曰:“月中有桂树”,说明月宫桂树的想象早已有之,而吴刚伐桂的神话,最早记载的文献则迟到唐代,《酉阳杂俎》说:“旧传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道有过,谪令伐树。”唐代诗人李商隐诗:“莫羡仙家有上真,仙家暂谪亦千春。月中桂树高多少,试问西河斫树人。”也记述了同样的故事。
宋代文献 《艺苑雌黄》沿用唐代的记载并对其进一步解释:“故宋子京《嘲月诗》云:‘吴生斫钝西河斧,无奈婆娑又满轮。’《缃素杂记》尝论吴生斫桂事,引李贺 《箜篌引》云:‘吴质不眠倚桂树’,李贺谓之吴质,段成式谓之吴刚,未详其义。窃意《箜篌引》所谓吴质非吴刚也,恐别是一事。”显然吴刚又叫吴质还被称为吴生,作者的质疑是多余的。
唐宋文献都说吴刚是西河人,隋唐时期西河郡就是今山西汾阳一带,那么为什么西河道士吴刚被罚砍桂树呢?这可能与西河民俗有关。《水经注》转录了三国时期王肃的《丧服要记》中的一段话:“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霄于地,故作桂树焉。”看来在西河郡一带,民俗盛传桂树可以保护灵魂,所以,自然就需要有樵夫提供桂树。西河地区向阳的地方古代是有桂树的,而毕竟不多,所以伐桂可能成为一种职业。隋唐时期的西河道士吴质,大概说话随便漏了天机,被师傅说成是到月亮上砍桂树的段子,也许是对吴质的嘲讽,唐末诗人有:“吴质谩言愁得病,当时犹不凭阑干”的诗句可以说明。吴质呢却因此得福,被后来人称为吴刚,奉为月宫仙人,虽然有些寂寞,但毕尽实现了成仙的理想。
吴刚斫桂的用意是什么呢?陆游的诗句:“除却君山湘水平,斫却桂树月更明。”可能道出了个中原委,既然古人认为月亮中的阴影是桂树,到了唐人就演绎出唐明皇奔月和吴刚宫前伐桂可以让明月更亮的神话了。毛泽东有诗句:吴刚捧出桂花酒,敢情吴刚也知道古汾州的酿酒工艺?
《山海经》中记载一个叫吴权的人,有人将他与吴刚联系在一块。请看原文:“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故事讲,伯陵与吴权妻子的女儿缘妇(有人解释为与吴权妻子阿女缘妇)一起生活,并且生了三个孩子,他们是钟乐的发明者。显然吴权与吴刚是毫不相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