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资讯 >

研考再泄题:为何重大考试作弊风停不了?

2015-12-29 
  如今的作弊往往是‘团伙作案’,团伙所考虑的则是利益的权衡,是否违背法律规则只是权衡利益的一个标尺而已。”

  如今的作弊往往是‘团伙作案’,团伙所考虑的则是利益的权衡,是否违背法律规则只是权衡利益的一个标尺而已。”

  昨日,陆续接到不同来信爆料称,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的初试出现漏题的迹象。从网友的爆料材料来看,内容多是微博、微信截图。其中,截图显示有英语考题的翻译、完形填空、重点单词等答案和提示等信息。(12月28日《澎湃新闻》)

  考研(微博)遭逢泄题的消息,实际上改变了教育部所称的考研初试“平稳结束”的措辞,加重了社会的关注程度。与以往作弊事件曝光之后人们所探讨的社会公平问题相比,此次泄题作为《刑法修正案(九)》实施背景下发生的大事,不仅让社会关注到七年刑罚本身,更是将舆论的视角延伸到了另一个层面,为何连七年刑罚都镇不住泄题作弊?为何在国家重大的考试中,作弊之风就停不下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弊是由于我国诚信体系的建立尚不完善,导致不少人有侥幸心理。也正是基于此,人们对作弊入刑的法律严惩寄予了太高的期望,看似法律的严惩对于诚信体系的构建没有作用,其实要看到,诚信往往相对于个体而言,如今的作弊往往是“团伙作案”,团伙所考虑的则是利益的权衡,是否违背法律规则只是权衡利益的一个标尺而已,违法成本的高昂只会带来更高的利益。

  根据业已披露的消息,12月26日研考第一天,全国多名网友爆料称当天下午英语开考前约45分钟,有同学收到一些考研机构发来的答案。

  尽管相关机构否认卷入此次研考作弊案,但大面积的作弊并非个体所能完成。对于整条作弊利益链上的各个环节来说,各取所需,为自己获取最大利益,已是不争的事实。

  于是,纵然规则是如何严苛,总会有人铤而走险,也会有人试图通过寻租等手段进行舞弊,因为一旦获得成功,就会获得暴利。

  只是屡次这样的团伙作弊案,为何事先没有被揭发,或者相关部门为何事先不进行处理,非要等到恶果酿成?与此同时,非法“考研咨询”机构是如何获得试题的答案,这背后究竟谁才是最大的“内鬼”,监管流程上为何清除不了“内鬼”与机构的勾结?诸如此类监管与技术的问题,有待于公安机关的调查而公之于众。

  而另一个重要的反思是,为何一些人将考试通过的希望寄托在培训机构,而非课堂之上?难道课堂之上的教师不如所谓的“考研咨询”机构的水平高?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平时的学习付出与考试的分数并非完全的正相关,或许平时不上课但考前突击一下反倒会得高分,而这恰恰为考前投机者提供了需求的土壤。

  因此,遏制重大考试的作弊风,一方面要掐断团伙作弊的黑色利益链,铲除这条作弊利益链的需求土壤,让践踏考试公平和严肃的作弊考生付出法律代价,还要完善考试保密制度,加强对流程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的监督。另一个方面还需要反思如何提高考(微博)试的质量、剔除教育功利化,只有考试的内容更加灵活,体现出个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许考试投机主义者的机会才能得以压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