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第一天,数百万学子走进考场。据教育部最新数据统计,考研(微博)总人数在 连续两年下降后,今年“逆势”上涨,达到177万,较2015年165万的报考人数,增幅为7%,其中,报考专业学位人数为85万,占全部报考人数的 48%。
热门专业多是老面孔,排名顺序值得研究
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北京地区2016考研报考人数位居前十的专业为工商管理、会计、法律硕士(非法 学)、金融、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汉语国际教育、计算机技术,新东方在线(微博)对来自全国的约10万名学员报考数据进行统计, 发现报考构成情况与北京几乎完全一致。
分析后可以发现,热门专业多是老面孔,工商管理依旧是老大,法律、金融、计算机等传统热门地位任然稳固。但仔 细研究可以发现,“十大热门专业”多了几个新兵,排序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会计硕士(MPAcc)异军突起从去年在三甲之外,冲到了第二的位置,这与该专业 初试参加全国联考、招生规模大和初试门槛较低有极其直接的联系。再有公共管理(MPA)因学费相对较低且初试科目与MBA(微博)一样,报考人数增加极快。汉语国 际教育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强势挤进前十,也与国家主导传统文化复兴与高新结构崛起有直接关系。
另外,“十大热门专业”中专业硕士的比例已经超过3分之2,这也与硕士研究生培养重视应用的方向一致,反映了社会对高学历人才在实践能力上的要求,也与研究生专业硕士改革的目的基本契合。
报考院校和地区分布两极分化依然严重
据新东方在线的数据,北京大学(微博)、中国人民大学(微博)、南京大学(微博)、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微博)、清华(微博)大学、浙江大学(微博)、对 外经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华中科技大学(微博)、北京交通大学(微博)、中央财经大学等常年位列报考前列。而部分科研院所、地处中西部或名气一般的院校缺存在年年招不满 的情况。背后的原因值得研究,从2005至今的十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约80%,学历通胀现象严重(或者说学历贬值),用人单位就不只看是否有研究生 学历了,更看重的就成了研究生毕业院校的名气,国家机关、国企、知名外企等“香饽饽”也格外看重学生背景,甚至“985、211”成了最基本选拔条件,这 导致考生更加愿意追逐“名校”。而考研备考周期长、花费多、环节复杂,使得不少考生关注“性价比”,“好不容易考一回,要考就考个好的!”基本成了多数考 生的共识。
除了就业竞争层面的原因,“985、211、34所自主招生”等名校因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优势明显,加之国家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毕业生整体水平相对普通院校更有保障。
分析考研报考地区的分布,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仍然明显,一是由院校分布的不平衡导致的,985、211多数集 中在北上广和中东部发达地区(代表研究生培养最高水平的34所自主招生单位,北京就有7所,而除北京、天津以外的华北四省只有1所),所以北京、上海、江 苏、天津等省市报考人数位居前列也就不奇怪了。除了名校林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的原因之外,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经 济、管理、法学大类,这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必须参加足够多的社会实践,而在经济发达省份,有价值的实践平台或机会明显更多。从 就业的一般规律看,在哪里读书基本就在哪里就业,也导致看重发展空间和机会的考生往往一步到位选择中东部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