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财政部、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完善基本支出体系,重构项目支出体系——
预算改革倒逼高校办出特色
高校预算工作迎来一番大动作。
财政部、教育部日前联合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的通知》指出,我国启动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国家对高校投入将更突出公平公正,强化政策和绩效导向,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据悉,《通知》不但完善了基本支出体系,并且重构了项目支出体系,对原13个项目优化整合,调整为包括中央高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在内的6个项目。
那么,当前的高校预算制度,存在什么问题?一纸文件到成效显现,我们该如何落实?
规模=资源,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既然称为“改革完善”,那说明现实中的高校预算制度存在一定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闵维方表示赞同。他告诉记者:“基本支出是根据各高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拨付生均定额的总额。这种拨款制度容易导致在校生数‘规模导向’的‘膨胀机制’。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只要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即增加一名学生所需要的额外支出低于增加的生均拨款额,学校就有扩大规模、争取更多国家财政拨款的内在动力。但是,这种行为容易致使高校忽视自己的内涵发展。”
“实际上,学校内的各个院系也存在这样的‘自我膨胀机制’,他们千方百计地要求扩大本单位的招生规模,因为规模就是资源。”闵维方认为,在教师队伍素质等质量投入不够的条件下,盲目扩大规模,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罗志敏也认为,现在的基本支出拨款标准过于整齐划一,没有准确地反映出各高校的实际办学成本差异,例如,不同办学类型、层次的差异,不同学科、专业的差异,不同区域物价状况的差异等,也没有充分考虑一些小规模特殊院校和特殊专业的办学成本需求。
闵维方指出,目前,专项经费拨款的项目太多太杂,例如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以及“2011计划”等等。“每个项目都是为了提高高校办学水平,也都有专项经费支持。但是,每个项目都是单独立项,有独立的评估评价机制,学校却不能统筹使用各个项目的经费,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罗志敏指出,在项目支出方面,除了拨款缺乏透明度且经费支持不稳定外,在经费投入的时间安排、年度经费划拨比例方面都过于死板,往往与学校项目开展的周期以及实际利用经费的需求不一致,从而造成学校因为担心经费被收回或下年度经费减少而“突击花钱”,实质上却是另一种资源浪费。
通过优化资金配置,推特出新
闵维方表示,专项拨款是为了实现国家发展战略而确定的不可缺少的措施。“针对项目设置太多太零散的问题,此次项目拨款改革力图以‘统筹’破解,把以前众多的项目按照新的项目体系缩为6项内容,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成刚认为,此次改革对学校层面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特色,没有办学质量,过去一直依赖学生规模扩大的高校而言,将来可能会遭遇一定的挑战。此次改革也会倒逼学校在社会服务和事业收入方面,办出特色、发挥个性。”
“推特出新。”罗志敏如此概括此次改革。他指出:“通过优化财政办学资金配置以及采取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等安排,抑制中央高校盲目扩张规模和同质化发展。另外,此举还可以引导和激励中央高校进一步拓宽办学资金来源渠道,提升社会办学资金的来源比例。”
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体制
从文件的出台到产生实际效果,关键在落实。
“要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合理确定各高校的项目拨款,尤其要确保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闵维方说。
“由于六个项目中,只有一个提到了绩效拨款,为了避免在落实中出现‘踏空’的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细则方面的研究制定,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拨款体制。”成刚指出。
在罗志敏看来,强化跟踪指导、加强组织管理是今后高校的“必修课”。“除了要加大经费拨款的透明度之外,高校还要加大资金使用情况的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化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严格资金使用监管,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当然,我国行政部门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高校财政投入的制度化建设,如制定涵盖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的《教育投入法》,将包括拨款方向和目的、资金分配方法以及后续评估等在内的相关内容,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次改革就是按照高等教育成本行为变化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现在较为粗放的拨款方式等。”闵维方最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