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有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究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跨考教育政治教研室朱老师将为考生详细阐述唯物史观在毛中特学科中的体现。
在马原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马克思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同时,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
自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指导思想。
在毛中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确立充分体现唯物史观的人民主体地位。1948年,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当时的中国,无产阶级即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之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也是一次农民革命的胜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中规定,我国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代表大会。经济纲领中包括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我们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可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都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在毛中特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中,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的主要矛盾做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中也坚持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章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部分,明确提出: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部分中。我国十八大提出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都体现了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广大人民群众。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中,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我们依靠力量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新的社会阶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可见,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无论在革命、建设或改革的历
史时期,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我们学习政治课,就要学会融会贯通,这样才能把书读薄。跨考教育在此预祝2016考生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