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有媒体报道,有人组织一些武汉在校大学生前往河南杞县等高考考点替考,引发热议。截止到18日上午,河南通许县、杞县已经排查出疑似被替考的考生7人。武汉警方也已就此事展开调查。
透过微孔摄像头,此次替考事件的一些细节令人瞠目结舌: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买通监考的各个环节,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找替考的都是县里“有钱人、当官的”,三年了,一点事没出过;指纹验证过程中,监考老师发现破绽竟也没有阻拦……
组织者、枪手、考生家长和监考老师之间,分工明确,各取所需,俨然形成了一条隐秘的利益链。与抄袭等一般的考场作弊方式相比,替考性质更为恶劣,也更为隐蔽,查处更难,是一颗更大的“毒瘤”,其危害不容小觑。
替考之毒,毒在哪里?
诚信流失了。选拔人才,凭的是真才实学,岂能弄虚作假?枪手多为急需用钱的大学生,“撑死了开除学籍”,他们的淡定令人震惊。这些品尝过高考艰辛的学子,本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却在金钱面前拿自己的信誉乃至前途去冒险,将来走上社会又会怎样?
规则失灵了。高考是我国监考最严格、制度最健全的考试,加上高科技防作弊技术的更新换代,想舞弊并不容易。那么枪手又怎么能蒙混过关?其实,他们的手段并不高明,只要监考老师认真负责,不难察觉。然而,“收了钱,监考老师比咱们还积极,害怕出事”,一名考生家长如是说。规则需要人来执行,再严密的制度,也架不住内部失守。
公平正义受到挑战。当前,高考仍是平民子弟面前最公平的一条上升通道。今年高考,光河南省招办就已查实违规违纪考生165人,其中替考127人。在这样一场决定数百万人命运的重要考试中,每有一名考生通过找人替考拿到了高分,就有一名寒窗苦读、诚信赴考的学子被剥夺了本属于他的受教育机会。
政府部门公信力蒙了羞。当被问到有没有风险时,组织者和考生家长都底气十足:“在自己考场出事,教育局也不愿意,也嫌丢人,都盖着不上报。”考生家长只要有权有钱,就能“暗度陈仓”,权力越不受约束的地方,权钱交易就越肆无忌惮。与高考舞弊行为沆瀣一气,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何在?
更可怕的是,河南高考替考事件也许只是冰山一角。在一些地方,高考替考已成公开的秘密。2008年,甘肃省天水市发生了一起集体冒名替考事件,替考者多达23人,甘肃、山东两省教育、公安等系统近50人被依法逮捕或受到党纪政纪处分。今年6月8日,陕西省韩城市一名高考替考者被发现,被替考者的父亲系当地一名派出所所长,现已被免职。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面对替考这一严重违反高考纪律的行为,不依法严惩相关责任人,把主谋帮凶一网打尽,斩断地下利益链,不足以彰显公平;不强化制度执行,完善多方监管,保证高考制度的公正透明,不足以伸张正义。教育部和河南省招办的迅速反应和坚决表态,释放了积极信号,值得期待。
没有买就没有卖。只要替考还有市场,高考替考就难以禁绝。那些“有钱人、当官的”为孩子找替考,或许是出于爱之深、扶之切。殊不知,他们僭越道德、违法乱纪的行为,已经给孩子带了不好的头;基础太差的孩子即便进了大学,也可能修不好学业。即使能正常毕业,这样靠欺骗混进高校的大学生,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可想而知。如果对那些胆大妄为的考生家长也予以重罚,以儆效尤,谁还敢轻易践踏社会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