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语一年两考,再让学生选考三门,按五级制评价。近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著名教育家朱永新教授应江苏省教育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之邀,在南京举行教育专题报告会,向教育界人士透露了以上高考改革动态。
高考改革方案,和之前一些改革方案一样,习惯于在“即将出台”的时间表里给公众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目前所“透露”的改革内容,都是事关“怎么考”的问题,但公众最关心的其实不是“怎么考”,而是“怎么录取”。绕开了“怎么录取”只改革“怎么考”,只是谋求在形式上发生变化,之于高考公平,就无法满足公众的期盼。
关于高考,公众最关心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一是,名牌大学招生是不是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分配名额,尤其是之如北大、清华等名校,是不是应该规避“沦为北京人的大学”的嫌疑?名牌大学在所在地招生过多、招农村学生比例下降的问题,同样涉及到社会公平,高考改革方案不应该回避。
二是,高考去英语化的诉求不能被抛荒。近些年来,关于国人英语学习过度却实用性很小的问题一直备受争议。目前北京已经削减了英语在高考中的分值,这是好的开始,但就全国而言,似乎也需要一个弱化英语学习的顶层设计。这显然不是“一年两考”就能解决的问题。
三是,异地高考,该如何破冰?农民工子女教育和参加高考的问题,国务院和教育部早就有所关注,2012年9月,国务院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是,之如北京这样的聚集了全国最优质教育资源的省市,仍然并没有拿出实质性的方案。关于异地高考政策,高考改革方案也应该有所涉及。
高考改革明明是如抗洪一样的“大场面”,现在的方案却变成了光脚丫在浅水区玩趟水的“小清新”,这不免让人感觉遗憾。“改革就要敢于啃硬骨头”,高考改革何不拿出一些魄力来,加快这个社会变得更加公平的速度和步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