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厦门、大连、宁波等地引发争议的PX项目,最近又在彭州引发公众事件。从当年厦门市民的“散步”开始,一直牵连着公众的焦虑,也给地方政府带来压力。“一闹就停”的情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后续的牌无一例外都按照第一张牌的方向倒下。
始作俑者是厦门大学一位化学教授,2007年3月她在一个北京非常正式的场合,提出以下一段文字:“PX全称对二甲苯,属危险化学品和高致癌物。”其后才有了2007年5月20日开始,在厦门市民中间传播的反对PX项目的极具煽动性手机短信和上街“散步”。
查一查这位教授的全部专业训练背景和工作经历,她当年申请中科院化学学部院士报送的是在磷有机化学方面的工作,在这个特定领域也许可以算得是个专家,但与公共卫生、职业病防治、环境毒理学以及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估等领域都没有任何交集。她言论的两个基本点:PX高毒、致癌,在科学上都是没有任何依据可以支撑的,也就是说是“随便说说的”,或者说是“乱说一气的”。
第一点:所谓为“高毒”,PX的小型啮齿类实验动物的LD50(半致死剂量)在千微克/公斤体重量级,属于“微毒”类水平。第二点:所谓“致癌”,国际上评估化学品致癌的权威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署(IARC)对包括PX在内的所有三种二甲苯类,即对位、邻位和间位二甲苯的评估结果表明,它们无论是对人类还是对动物实验的致癌证据都不足,属于第三类,即不列为人类致癌物质。
在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等公共事务领域,类似这样“隔行隔山专家”乱讲话,行内的专家不发声的事屡屡发生。在PX问题上真正可以提供有说服力的专业意见,而且也没有明显利益冲突的公共卫生或毒理学等领域的专家一个也不见出来,出来讲话的都是化工行业的人士,话又往往讲得实在不那么专业,也难怪公众听着听着就“毛了”。专家这个人群当下的社会评价颇为低下,而且每况愈下。真正有见地、有良知的不敢说话,不便说话,或不能说话。不敢说话是怕人骂;不便说话是不想被牵涉进圈子里说不清道不明的人事纠葛;不能说是往往没有合适的发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