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简述课的类型(种类)。(P132)
答:课的类型是指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根据教学任务可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新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一节课所完成任务的类型数,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分,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82、简述课的组成部分。(P133)
答: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P134)
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
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P135)
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85、简述试题的类型。(P136)
答: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
供答型试题又分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两种。简答式试题的最简便形式是填充题。陈述式试题或称论文式试题。
选答型试题可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三种。
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P139)
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87、简述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P142)
答: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88、简述德育的意义。(P147)
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P148)
答: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90、简述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P148)
答: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总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P150)
答:(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
92、简述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93、简述我国政治教育的内容。(P150)
答: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社会科学教育。
9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P151)
答:(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95、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152)
答: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P154)
答:德育过程的规律有:(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P155)
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98、简述班主任德育工作经验。(P155)
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P156)
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
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P156)
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P156)
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
(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
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P157)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103、简述我国德育的途径。(P158)
答: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104、简述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P160)
答: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105、简述德育的认知模式。(P163)
答: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6、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P166)
答: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a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b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c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d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a设身处地。b证明规则。c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a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107、简述德育的社会模仿模式。(P169)
答:社会模仿模式主要是班杜拉创立的。
社会模仿模式是:(1)理论假设。(2)围绕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a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b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c道德教育应从人的人格形成出发。d榜样对品德的作用。e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3)简要的评论:a社会模仿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b社会模仿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发展改革的启示。
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P123)
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09、简述班级管理的模式。(P174)
答:班级管理的模式有: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P176)
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P177)
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P179)
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P179)
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
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P182)
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P183)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P185)
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编辑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读书人网(www.reAder8.cn)教师资格考试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