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教育学 >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2)

2013-03-01 
小学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与教育

  一、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一)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1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

  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1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1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二)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三)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控,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师、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的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曼•威特金);

  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冈提出的);

  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

  (二)智力差异

  1.智力与智力测量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量表,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简称S—B量表)。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相对指标。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100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的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二)性格的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1.性格的特征差异

  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行分类,以下列举几种: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