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
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 B.组织制度文化 C.精神文化 D.课程活动文化
3.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 )
A.课程目标 B.教学目标 C.课程标准 D.教学计划
4.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的场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活动,以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是( )
A.实验法B.练习法C.参观法D.实习作业法
5.教学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是( )。
A.教育方针 B.教学策略 C.教学规律 D.教学原则
6.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7.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 )
A.德育目的 B.德育原则 C.德育规律 D.德育目标
8.在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中,居于教学的中心环节的是(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9.规定“学校、幼儿园教职员工应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或其它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的法规是( )。
A.《宪法》 B.《义务教育法》 C.《未成年人保护法》 D.《儿童权利公约》
10.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
A.班级授课制 B.贝尔-兰喀斯特制 C.道尔顿制 D.文纳特卡制
二、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___。
2.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____________。
3.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____________的教育。
4.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__________________。
5.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____________,这会产生一种真正强有力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学制
2.教学组织形式
3.人的价值
4.课程目标
5.课外活动
四、判断题(先判断正误,再简要解释内容或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3.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5.课外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来组织的。
五、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2.论述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特征。
六、案例分析题(本题15分)
阅读下文,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及基本规律分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教学的主要工作就是将知识打开,内化,外化
一些论者之所以轻视知识,把发展和知识对立起来,不了解知识是学生发展的资源和起点,学生的各种发展是知识引起的,是知识的内化,是知识的超越。其所以如此,除了没有了解课程的本质就是知识的道理而外,再就是不了解教学论的若干基本原理。人们很早就已经知道,教学工作就是将人类历史经验的精华即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头脑里的精神财富,近几十年的研究,特别是苏联维列鲁学派和皮亚杰的活动学说,更揭示了知识与发展之间联系的具体机制,这些研究提供了新的论证,进一步说明:课程主要是知识,学生的发展就是对知识展开教学工作的结果。教学工作不是别的,主要就是对知识进行种种“加工”的工作。
客观知识究竟怎么样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呢?把概念、原理、公式等等简单地呈现给学生,学生简单地直观,如照镜子、录音,录像,或如物体挪位、植物移植那样,这的确是不行的。必须由教师领导着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工作,也就是建构学生主体的学习活动。
首先,将知识打开。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知识里怎么内含有这些东西呢?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认识的结果凝结在里面的,因而知识更内含有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这些不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那许多“珍宝”不会自动地呈现出来,也不能简单而直接地拿来,因此要想办法让学生也经历一下,并且不只是简单经历,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亲身去体验。所谓将知识打开,就是把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还原、展开、重演、再现……使他们(学生个体)“与人类总体‘相遇’”。有一个生动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1996年,共青团为了使青年们学习长征历史知识、经验和长征精神,纪念长征60周年,组织了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即让他们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路,重新走一遍。课程、教材、知识的教学也就类似这个道理。一篇文学作品,内含着各种情境、创作活动方式过程和作家的思想感情;数学、物理、化学公式、定理内含着客观现象的特性和规律,以及科学家的探索、实验活动方式和过程。我国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是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的例子。每位数、理、化教师都是自觉不自觉地这样做的:把数学公式、物理、化学原理展开,演示其逻辑推理或实验探索过程。
其次,将还原、展开、重演、再现……的活动方式和过程,加以简化。这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原原本本地照搬或复制知识原始获得的实践认识活动方式和过程,是不可能的、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例如,“重走长征路”而照样四渡赤水,那还得了!岂不太傻!重演什么?怎样再现……?要进行改造,专门设计、简化、典型化,如缩短过程、平易难度、精简多余情节等。在这样展开之后,便沿着相反的方向,进行压缩、提炼、抽象、概括、回到结论、概念、公式、原理。展开和简化、特别是简化有两种水平和形式,即物质的水平和形式、言语的水平和形式,以及多种过渡的形式。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告诉我们,刨设情境的手段和途径包括:生活展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和言语描绘。事实上大量的是教师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情境;而通常中小学理科教学中采用的探究学习或发现学习方法,则是提出课题,提供一定的结构性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操作,或表演、或实验、报告、评价。其中,物质水平和形式占主导,也包括语言及多种过渡形式。按照加里培林的研究,内化的一般规律先是通过对实物的操作进行具体动作思维,同时用言语来表述,进而脱离直观,借助表象进行思维,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号操作,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
知识内化的真正完成,真正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还需进行外化过程,即把此前领会的知识通过操作和言语展开、呈现出来,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就是练习、实习、实验、操作、问答、考试,包括审题、解题、演算、判断等过程。外化有复理性的外化和创造性的外化两种,它们起着检查、巩固、初步运用知识的作用,即完成此前的内化的成果。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课程、教材中的知识如果不经过打开、简化等一系列内化、外化工作,教师照本宣科、简单告诉,学生完全机械记诵,那是不能为学生掌握井促进他们的发展的;但如果根本没有知识或轻视、削弱知识,那么学生的发展更无从谈起,主动学习态度、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等,便无源无本,教师纵有孙猴子的本领也变不出来,道理很简单:“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节选自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
一、选择题
1.D 2.C 3.C 4.D 5.C 6.C 7.D 8.B 9.C 10.B
二、填空题
1.维护青少年儿童的社会权利主体地位 2.心理顺序 3.社会责任感 4.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5.日常的班级活动
三、名词解释
1.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3.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4.课程目标是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或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5.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四、判断题
1.现代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分化。
答:错误。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二战前双轨制教育制度使两种教育相互隔离,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答:正确。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不可能不研究自己学校的学生的特点。
3.教育是再生产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答:正确。首先,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知识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其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发挥其扩大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4.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答:错误。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5. 课外活动一般是由教师来组织的。
答:错误。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由学生自己制定安排活动计划、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由学生自己来进行活动的组织管理。在课外活动中教师起指导、辅导作用,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五、论述题
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对自己的启发。
答: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1)他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他大力创办私学,培养了大批人才。
(2)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他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强调学习和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经历,谈谈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对自己的启发,可以结合孔子的言论和自己的亲身经历,要求有理有据,有自己的观点。
2.论述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及特征。
答: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他们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群体合作分组结构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主要特征,只有这种结构才能起到学生群体间积极相互作用的效果,从而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效益。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1)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 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2)任务分割,结果整合。小组成员在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上有很强的依赖性,各小组分担课题,然后全班汇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资源共享;(3)个人计算成绩,小组合计总分。在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完成任务,为小组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些学业较差的学生将在其他同学的帮助和个人努力下,不再拉后腿;(4)公平竞赛,合理比较。在合作学习中,取消常模参照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等生与优等生一起分组测验,差生与差生一起分组测验。优生组与差生组第一名均为各自原来的小组赢得相同的分数。这种各人在原来的起点进行合理竞争、公平评价其贡献的作法,最终导致了每个学生无一例外的受到激励;(5)分配角色,分享领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分别指定协调员、读题员、记录员等,在不同学习任务中角色轮流互换,这样既保证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又能使个人的特长得以充分利用和彼此协调。
六、案例分析题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向学生介绍有关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就是把心智操作的方式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必然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思考、判断等心智活动,只有在心智活动中才能发展认识能力。
(2)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认识能力具有普遍的迁移价值,它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质量,推动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完全的知识。
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探索二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以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一般来说应注意以下条件: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只有掌握了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发现,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去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第三,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性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