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有不同的类型。与上述的由特异性抗体介导的三种类型的超敏反应不同,Ⅳ型或迟发型超敏反应(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DTH)是由特异性致敏效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的一种类型。在豚鼠、大鼠和小鼠中,对绝大多数蛋白质抗原的DTH反应均可经CD4+T细胞被动转移。但最近证明,CD8+T细胞也可被动转移DTH样反应。如抗病毒的DTH反应主要是由CD8+T细胞介导的。而对注射入体内的蛋白质或细胞外的抗原主要由CD4+T细胞所介导。DTH反应中的最终效应细胞是活化的单个核吞噬细胞。
该型反应均在接触抗原24小时反应出现反应,故称为迟发型超敏反应。在对胞内寄生菌如分枝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氏菌、病毒、真菌感染的许多变态反应中;对某些简单化学物质的接触性皮炎中以及对移植组织器官的排斥反应中均可见DTH反应。
典型的皮肤DTH反应
1.Jones-Mote反应是一种以可溶性抗原单独注射或抗原加福氏不完全佐剂免疫动物后所出现的皮肤DTH反应。24小时反应达到高峰,红肿明显,但硬结持续时间较短,皮肤的反应消退较早。其组织学改变的主要特征是皮损中有大量嗜碱性粒细胞浸润,故现亦称此反应为皮肤嗜碱性粒细胞超敏反应(cutaneous basophil hypersensitivrity,CBH)。不过致敏T细胞仍是引起CBH的主要细胞,因注射抗T细胞血清后CBH被抑制,提示嗜碱性细胞的大量浸润可能是一种较早出现的继发反应的表现。
2.结核菌素反应 临床上具有诊断意义的结核菌素试验是DTH的原型。在被试者前臂皮内注射结核素(结核杆菌菌体脂蛋白)或分枝结核杆菌的纯化蛋白衍生物(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PPD)后,如被检者曾有结核感染史但已痊愈或接种过介苗,则在注射后约4小时,中性粒细胞聚集在注射部位后毛细静脉周围,随继中性粒细胞的浸润迅速消退。约12小时,注射部位小静脉周围代之以T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各约占50%)。这些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细胞器生物合成增加,血浆大分子外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进入周围组织中后变成纤维蛋白。由于注射部位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纤维蛋白原从血管进入周围组织中后变成纤维蛋白。由于注射部位血管外组织间隙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T细胞及单核细胞的聚集而引起组织红肿和硬结。硬结为DTH反应的最主要特征,注射后约18小时出现。24~48小时达高峰,之后红肿和硬结自行消退。
对常见抗原如念球菌抗原DTH反应阴性提示T细胞功能缺陷,因而患者对正常情况下能抵抗的微生物如分枝结核杆菌和真菌极易感。如抗原在组织中持续存在,则结核菌素反应可进展演变成肉芽肿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