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海特,15岁辍学在家,非沪籍不能参加中考。这几天正在网络上“围观”上海拟推出的“居住证积分”制度,这是一项事关“非沪籍”学生能否在上海参加高考(包含中考)的重要政策。她高调约辩争取在沪中考的举动获得了众多支持,但同时也被部分沪籍人士斥为“蝗虫”,让其滚出上海。蝗虫是一种掠食性昆虫,蝗虫过境满目疮痍。后被部分香港人士用来形容去港的一些大陆人,称他们来港只为掠夺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而今,“蝗虫口水架”在上海上演。
阿庆,是老北京人,她本姓腾,只因博客的名字叫春来茶馆就被人称为阿庆或阿庆姐。阿庆在微博上批评各类媒体“一边倒”地站在外地家长面前,以及“不接地气专家们”罔顾事实的言论。阿庆说,北京高考现状并不像外地人或者北京人表面看到的那么容易。每年都有一批外省成绩好的孩子通过各种途径来京。阿庆分析说,表面上看北大给了北京200个名额,实际上被各种各样的来京者分出去了一部分。
经济观察报称,在改革日渐步入深水区的今天,围绕一项触动现有利益格局的改革而进行公开的争吵,并非坏事。但笔者认为,他们的争吵其实无关教育公平。
在异地高考中,占海特和阿庆,是利益截然对立的双方代表。利益面前,人们主动选择利己,于是“蝗虫口水架”频繁上演。外地人呼吁公平,本地家长想继续享受特权,在利益的大漩涡中,各自选择利己,教育公平只不过是美丽的谎言。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家长们,更多的是为分享北京、上海、广州的高考特权,试问如果北京上海比家乡有着更高的录取分数线,外地家长还会呼吁在北京上海参加高考么?京沪两地家长可能会呼吁去外地高考。
15岁的占海特的理智和成熟让人敬佩。她已经会使用一些宏大词汇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占海特说,“如果教育不是填平鸿沟而是扩大鸿沟,那就是不公平中的不公平。”在《教育公平,我的梦想》一文的摘要中,她用上“十八大报告遗温未冷”这样的语句。她在文中还写道:我希望就地高考政策不要与父母的职业、收入、纳税、房产、社保等挂钩。若是如此挂钩,穷人的孩子何日才会有出头之日?如何才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阿庆则认为,北京异地高考门槛除了要参考买房、买车的限定标准外,还应该更严格,诸如连贯学籍、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异地高考放开以后,红利也不会轮到打工子弟,不过是加大了权钱阶层进入北京的门缝,“普通务工者不要为别人做衣服,做完了也没有你穿的份儿,门槛卡主的其实还是普通老百姓”。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北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中,非京籍学生已达到41%。倘若如占海特所说,异地高考没有任何的门槛,所有的外来务工人员都可以参加高考,除了明年参加北京高考的人数将变成现有人数的两倍外,必将还会吸引大量外地学生来京上学,地方上有钱有势人则更享尽便利。届时,有限的教育资源被无限的需求围观,孩子们反而变得没有学上,教育最后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新的教育腐败不断滋生。
异地高考政策的初衷是便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顺利高考的问题,并非鼓励高考移民;而在京沪等地则演变为一场利益纷争,其根本原因还是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京沪两地聚集大量优势教育资源,拥有国内一流高等院校,高校分配给本地的名额偏多,正是高考制度在地域资源上的不公分配,使得“能在京沪两地高考”成为一块大肥肉,人人都想分一口。殊不知肉的总量就那么大,能分的人多了,竞争必将激烈,到最后反而变成拼爹的游戏,普通人,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都无权享受。
京沪两地大量的优势教育资源是长期以来的教育红利,教育资源的改革不仅仅是将存量红利再分配,没有门槛、毫无节制的再分配必将带来教育秩序的混乱。如同做大增量蛋糕仍是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教育资源的改革也必须要做大增量教育资源。建立教育增量需要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教育的投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倾斜。唯有此,才能不断填平教育界的各种鸿沟,带有火药味的地域争吵才可能渐渐平息。
编辑推荐:
2013年山东异地高考方案已公布
2013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高水平运动员情况
2013年西电艺术类专业招生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