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地方文化 >

嵊州越剧简介(1)

2012-12-08 
嵊州越剧介绍

  越剧发源于我市,其前身是落地唱书,它经历了这样七个时期:孕育时期、小歌班时期、绍兴文戏时期、女子越剧时期、解放后越剧的发展和繁荣时期、“文革”时期的越剧、新时期越剧的复苏和振兴。

  小歌班时期(1906-1922):1906年三月初三(3月27日)甘霖东王村的一次准备充分的演出,使落地唱书演变为戏曲形式。不到一年,嵊州境内涌现了200多副戏班,演员都是男性,当时称“小歌班”(即“的笃班”),演出范围从嵊州扩大到沪杭甬绍。绍兴文戏时期(1922-1938):这是越剧的发展期。分男班时期和女班时期。1925年9月17日,上海“大世界”游乐场的“的笃班”演出在《申报》广告中首次启用了“越剧”的名称。

  女子越剧时期(1938-1949):1938年始,女班竞相去沪,至1941年,增至36个。而男班逐日衰落,最终被女班取代,自此进入女子越剧时期。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艺人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1942年10月,以袁雪芬为首开始对越剧进行全面改革,称为女子越剧时期也称为“新越剧”时期。1944年9月始,尹桂芳、竺水招等投入创造“新越剧”行列,以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走上这条路,给越剧带来了极大的变化和发展。

  解放后越剧的发展与繁荣时期(1949-1966):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是女子越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发展了男女合演的越剧。越剧从上世纪50年代起,更广泛地走向全国,成为一个地方戏的大剧种。

  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内乱中,越剧遭到了严重的摧残。1976年后,开始进入新时期越剧的复苏与振兴时期(1976年后至今),剧团纷纷恢复重建,前后形成十三个流派唱腔,优秀剧目大批涌现,越剧艺术达到新的最高层次,越剧更广泛地走向世界。

  越剧,一出生就带上了浓浓的嵊州味。剧目方面,许多“骨子老戏”都取材于嵊州的民间故事或传说;音乐方面,从早期的〔呤嘎调〕到发展时期的〔四工腔〕再到成熟时期的〔尺调腔〕,都有嵊地田头歌唱、宣卷调、忏经曲的影子,在这些基础腔调上,还形成了不同流派的唱腔,把越剧音乐艺术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越剧最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表演方面,在原有的表演形式上,不断向京剧、昆曲学习、吸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意与写实结合的表演风格。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