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为响应北京市关于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的号召,我报名并经过层层选拔,顺利成为顺义区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转眼之间,我在“村官”的任上已将近一年。
在这段时间里,我接触到了很多的人和事,感触很多,收获也挺多。我所在镇实行居住点制度,即全镇按区域设立几个相对集中的居住点,每个居住点有3-5人,相邻村的“村官”吃住一起。恰巧,我所在的村是一居住点,宿舍与办公室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足5米,上下班极为方便,更不用受刮风下雨、烈日严寒之苦,这让其他“村官”羡慕不已。我跟他们开玩笑说,你们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减肥,我更羡慕你们!
其实,刚开始我确实体会到居住在本村的好处,但渐渐的,随之而来的是一些“烦心事”。农村有其自身特点,老百姓虽然知道村委会的上下班时间,但他们以种地为主,并无严格的时间观念,一般是在自己方便的时候来村委会办事。因此,在下班时间,不管早晨、中午、晚上,都有村民到村委会办事。这时,村委会工作人员都已下班回家,而我住在村委会,接待村民责无旁贷,事实上真正做到了不定时工作制。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中午都要休息,而有些村民正好中午有时间,他们会过来或反映问题,或咨询事情,这时我就不得已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他们,有时还不得不从睡梦之中起来。曾经有一次,有位村民大中午来到村委会,可能喝多了,非要拉我跟他聊天。我想这也是对大学生比较信任和期待的缘故吧。我二话没说,把他接到接待室,又让座又倒水,他很感激。整个中午,我们俩就像朋友似的,无话不说,不过更多时间他在说,我在听。类似这样的事情很多,但我都会热情对待,尽量为村民服务。
还有一次,一天晚上六点多钟,一位老太太过来找我,说:“小刘,我把浇地管子先放村委会院子,明天早上4、5点来拉,起得来吗?要不我打你手机?”我回答说:“没事,您只管来,我手记24小时开机呢,喊我也成!”第二天凌晨4点多,我正在睡觉,忽然听到有人喊“小刘”、“小刘”,我一听马上起来,知道老太太来了,连忙披上衣服就出去开门。那老太太连声说:“对不起啊,小刘,打扰你睡觉了。”我嘻嘻一笑,说:“没事,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