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谓供应链?简述供应链的特征。
答:(1)《物流述语》国家标准的定义:供应链,既生产与流通中所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还是一条增值链。
(2)供应链是一种网链结构,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关系,具有以下特征:复杂性;动态性;面向用户需求;交叉性。
2.请画出供应链的网状结构模型。
答:见《概论》教材218页图8-1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3.简述供应链管理涉及那些主要领域。
答: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四个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
4.简述在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发展阶段,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
答:(1)供应链协同运作的系统化管理
(2)生产两端的资源优化管理
(3)不确定性需求的信息共享管理
(4)快速的决策管理。
该时期供应链管理在计划和决策上特别强调:实时的可视性、前向的可预见性,以及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事件的能力,以减少不良影响,快速响应,使整个供应链都取得最理想的目标效益。
5.简述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弊端。
答:(1)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花费人力、物力设法在金融市场筹集资金;有一个项目建设周期,不能马上投入生产;花费精力从事项目实施的监管工作;按期偿还借款利息。
(2)要承担可能丧失市场实际的风险。
(3)难以形成突出的核心优势
(4)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无法做出敏捷的响应。
五、论述题
1、论述供应链管理形成和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
答:(1)萌芽阶段。
20世纪60-70年代,为生产而管理的业务链,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竞争,业务协调以“本位主义”味核心,企业内部职能化、区域化为特征,供应链成员之间关系松散,存在利益冲突。
实践:一部分企业职能部门在相互隔离环境中采用MRP/MPRⅱ,数据完整性差,信息缺乏同一性和集成性;理论:停留在开始探索和尝试阶段,无法提出较完善的管理理念和指导思想。
(2)初级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供应链管理理念已形成了基本的雏形,开始指导实践进行初步的实践,学术上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STEVENS提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包括企业内部集成和企业外部集成。实践上零售行业开始实施ECR、QR等典型的供应链策略和模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应用,企业内部逐渐形成信息集成;企业之间的业务联系方式也不断改善。但是传统的供应链运作仍然多局限于企业内部,在供应链上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企业之间的目标冲突。
(3)形成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理论上、司机实践上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从内部生产过程转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供应环节和整个供应链系统。
ERP和DPR、ASP、CRM、LIS、DW/DM、供应链决策等管理技术使得企业内部管理计划、执行到优化和决策供应链更上一层楼;企业外部个管理方面,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技术,以市场和客户的满意度为企业经营的中心、共同挖掘和分享知识与价值,将企业资源紧密地与客户的需求相匹配,并快速响应和满足这些需求。尤其是建立合作伙伴、协调供应链运作理念;因特网和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的出现,使得供应链管理实现了新的飞跃。
(4)成熟和发展阶段
21世纪以后,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供应量上原有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互方式和实现手段,能够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进一步加强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协同,特别是与下游成员之间的协同上。出现了VMI,CFAR,协同计划,CPFR、分销集成DI、3PL/4PL等模式;以及供应商关系管理SR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计划SCP、供应链执行SCE等系统。该时期供应链管理在计划和决策上特别强调:实时的可视性、前向的可预见性,以及供应链流程管理和事件管理的能力,以减少不良影响,快读响应,使整个供应链都取得最理想的目标效益。
2、论述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答:(1)供应链网络结构设计
(2)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
①各节点企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与重组。客户需求管理流程。客户订单完成管理流程。客户服务管理流程;②外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流程设计和重组;③供应链交互信息管理。
(3)供应链管理机制的
3、论述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答:(1)“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2)非核心业务外包,与业务伙伴结成战略联盟关系。
(3)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的市一中合作性竞争。
①过去的竞争对手相互结盟,共同开发新技术,成果共享。
②过去由本企业生产的非核心零部件外包给供应商,双方合作共同参与竞争。
(4)以客户满意度作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5)供应链追求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和组织流的集成。
(6)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目标管理。
(7)更加关注物流企业的参与。
4、论述供应链管理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1)世纪之交的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①变化对传统思维带来挑战;②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带来的影响: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增加管理难度和对资源获的难度;③社会利益的压力越来越大。
(2)传统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在新环境下的不适应性。
生产方式:少品种、大批量,刚性和专用的流水生产线。
致命弱点:适应品种变化的能力很差。
组织结构:多级递阶控制。
管理思想和管理制度:集权式,追求稳定和控制。
(3)传统管理模式在新环境下显现的主要弊端。
①增加了企业的投资负担;②要承担可能丧失市场时机的风险;③难以形成突出的核心优势;
④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无法做出敏捷的响应。
(4)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无法做出敏捷的响应。
六、案例分析
1、沃尔玛与宝洁的联网
为加强与大合作伙伴沃尔玛公司的信息沟通,宝洁公司建立了一个复杂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与其联结。通过联网,大量收集与物流活动有关信息,使宝洁得以监控沃尔玛的库存管理。通过数据传送,宝洁将连续收到来自众多的沃尔玛商场的各种不同规格产品的即时销售、需求数量,并自动传送订单及整个交易循环使用的发票和电子货币。由于订单处理周期的缩短,使沃尔玛在产品卖给最终客户后的结算非常迅速。
请分析宝洁和沃尔玛的联网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
2“宜家”的供应链运作。
在全球拥有180家的“宜家”连锁商店,分布在42个国家。2002年它在获取了110亿欧元的收入和超过11亿欧元的净利润,成为全球最大的家居商品零售商。它的成功之路,除了严格的组织系统外,还有一套周密的管理体系。
从产品设计开始,“宜家”就坚持自己设计,并拥有产品专利。具体做法是澳能够100多家名设计师所设计的新产品中,进行挑选,选择同样价格的产品中其设计成本最低的当产品设计研发机构将和分布在全球的33个国家设立的40家宜家贸易代表处,共同确立那些供应商可以在成本最低而又保证质量的情况下,生产这些产品。在激烈的竞争中的分高的供应商将可以得到大订单。同时,“宜家”为其所有的供应商设定了不同的标准和等级,并时常进行考核在物流环节上,为了保证最低的成本,严格控制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如一直推行多的“平板包装”,节省了大量的产品粗装成本,达到了降低运输成本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又如将枕头里的空气抽掉,以节省大量商品体积等。为了节省运输时间,“宜家”在全球近20家配送中心与一些中央仓库大多集中在海陆空的交通要道。“宜家”通过科学的计算,决定哪些产品在本地制造销售,哪些出口到海外的商店。
因此,“宜家”的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从每家商店提供的实时销售记录开始,反馈到产品设计研发机构,再到贸易机构、生产商、物流公司、仓储中心、又转回到商店。
请回到下列问题:
1.“宜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才达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目的?2.我们从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