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对学生而言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而在不少面临高考的家庭中,最紧张的却总是考爸考妈们。孩子上高三一整年,一些父母除了不能替孩子学习外,什么都做了;更有部分考生父母除了安排孩子的日常起居外,还每天额外给孩子加堂“思想教育课”。
专家表示,这部分考生父母要尽快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否则原本的一片苦心换回的很可能是孩子烦躁的心情与下滑的分数。有类似情况家庭的父母要做到“四个不”。
不提过高要求
父母对孩子有所期望非常正常,但对于心理压力较大的高三生来讲,父母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可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过高。因为父母的过高期望会带给孩子过大的心理压力。一位心理咨询师曾接到过这样一个电话:在收拾孩子房间时,母亲无意间发现了孩子的日记本,翻开一看,却看到“明年考不上某某大学就去死”这样一句话。一个中学生怎会有如此极端的想法?经过了解,这个孩子的父亲在他5岁时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所有的希望、感情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当得知原本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成绩降到全班第17名时,母亲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天天愁眉苦脸。母亲的忧虑直接影响到相依为命十余载的孩子,于是孩子便有了如此冲动的想法。“最近有什么可以让你感到幸福的事情吗?”心理咨询师问孩子。十几岁的少年淡淡地回答:“没什么有意思的。”“没意思”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对吃“没意思”导致厌食,对学“没意思”导致厌学,对活着“没意思”则会导致厌世、轻生。对于这样一个案例,魏兴分析认为,所谓的“自杀”从表面看起来是孩子由于精神压力大的一种过度宣泄,但究其本质则是孩子感觉愧对目前的培养,无力完成长辈心愿后的一种无助感的爆发。虽然只是个案,但考生父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期望高到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内心就会走向空虚和绝望。为人父母者及早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过度关照
一个高三女生对母亲的过度照顾非常苦恼。“以前我爸妈一直教育我要学会独立,可我一上高三,情况就全变了。刚想喝水,妈妈已经倒好端来了;刚要剥鸡蛋,爸爸已经送上一个剥好的。”在旁人看来,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之家是件非常幸福的事,可是在相对敏感的高三生眼中,长辈行为上的突然转变分明代表着一种暗示——我们已经对你照顾得无微不至了,你只管专心学习就行了。这样优越的照顾,必须以好成绩来回报。对于这种情况,魏兴表示,“用事与愿违这四个字来形容此类父母,我认为很恰当。孩子上高三后,适当关照是必要的,但一旦关照过度,孩子就会将关照转化为巨大的情感压力,效果必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