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
A.教学媒体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E.教学内容
2.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如( )。
A.实物
B.文字
C.口头语言
D.图表
E.图像
3.在几种有可能解答的问题情境中,小红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则她的认知方式是( )。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性
D.反思型
E.整体型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有( )。
A.生理要素
B.心理要素
C.遗传要素
D.社会性要素
E.教师要素
5.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E.布鲁纳
6.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一反应联结
E.知识
7.观察学习的过程包括( )。
A.注意过程
B.保持过程
C.复制过程
D.动机过程
8.概念学习有两种形式,那么概念的教学也可采用相应的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有( )。
A.例一规法
B.规一例法
C.规一例一规法
D.实物法
E.概括法
9.概念一般都涉及以下要素( )。
A.符号
B.名称
C.内涵
D.外延
E.结构
10.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是有规律的,一般是( )。
A.遗忘的进程不均衡
B.遗忘先快后慢
C.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开始
D.遗忘先慢后快
E.遗忘的速度越来越快
11.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A.观念性
B.内潜性
C.简缩性
D.整体性
E.展开性
12.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
E.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13.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A.自觉性
B.积极性
C.主动性
D.稳定性
E.适应性
14.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
C.信念
D.道德认识
E.道德观
15.“红色可以做什么”属于训练发散思维中的( )。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E.内容扩散
16.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
E.正向迁移
17.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 种动力机制表现为几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几种动力是( )。
A.浮力
B.推力
C.拉力
D.压力
E.摩擦力
18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逊认为( ),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A.简单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B.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中等
C.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D.中等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低
E.高难度任务时,动机水平偏高
19.有人记忆马克思的生日“l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这是使用了(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识策略
D.复述策略
E.监控策略
20.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A.列提纲
B.利用图示
C.利用表格
D.做笔记
E.提问
21.小明背诵一首唐诗,背诵了10遍刚好能回忆出来,那么小明需再背( )遍,记忆效果更佳。
A.3
B.4
C.5
D.6
E.7
22.概括说,亦称类化说,由美国心理学家( )提出。
A.桑代克
B.布鲁纳
C.贾德
D.奥苏贝尔
E.班杜拉
23.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 )。
A.焦虑
B.强迫行为
C.不良习惯
D.个体先天素质与后天教养
E.强迫观念
24.强迫症包括( )。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E.情感强迫
25.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教材
B.情境
C.生存
D.学生
E.课堂
26.下列属于布鲁巴奇等在1994年提出的四种反思方法的是(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
E.行动研究
27.瓦拉斯(G.Wallas)1926年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几个阶段,即( )。
A.思考期
B.准备期
C.酝酿期
D.豁朗期
E.验证期
28.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的首创者为( )。
A.雅各布松
B.沃尔朴
C.艾里斯
D.斯金纳
E.华生
29.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A.活动定向阶段
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30.一个儿童不敢同老师说话,遇到问题也没勇气请教,为了解决儿童这种问题,他一旦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这种行为改变方法是( )。
A.强化法
B.自我控制法
C.示范法
D.肯定性法
E.鼓励法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__________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机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在认知风格中,与“场独立”相对的认知风格叫__________。
3.我国心理学家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__________、行为规范的学习。
4.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_。
5.识记按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__________。
6.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__________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7.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于l959年系统提出了__________的理论。
8.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__________、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9.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__________与内化三个阶段。
10.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11.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__________。
12.__________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
13.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一览表和__________。
14.形式训练说是18世纪中叶在西欧形成的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一种迁移理论,因此也有人称其为_________。
15.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_________;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复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复习方式有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实验研究表明整体识记效果最佳。
2.皮亚杰认为,在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儿童的思维广度、深度及灵活性都有了质的飞跃,其道德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儿童开始出现了利他主义。
3.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4.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5.按照新观念对原有观念影响的大小,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派生类属,另一种是相关类属。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这种学习就是相关归属学习。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保持过程中的复述策略。
2.简述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3.简述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4.影响学习需要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l5分,共30分)
1.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们教学实践的启示。
2.论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