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l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下列属于洛克教育思想的是( )。
A.白板说
B.自然与自由
C.绅士教育
D.“泛智”思想
E.发现法
2.各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下列典型学制类型( )。
A.双轨制学制
B.六三三学制
C.单轨制学制
D.分支制学制
E.壬寅学制
3.首次提出和谐教育思想的西方思想家是( )。
A.孔子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塞万提斯
E.克鲁普斯卡娅
4.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是中国古代的( )。
A.《孟子》
B.《论语》
C.《庄子》
D.《学记》
E.《礼记》
5.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是( )。
A.素质教育
B.科教兴国
C.实施全民教育
D.人才强国
E.资源开发
6.人类最早的教学手段是( )。
A.文字材料
B.口耳相传
C.直观教具
D.黑板加板凳
E.现场示范
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政治
D.教育与生产劳动
E.教育与文化
8.人的发展是指人的( )。
A.身体发展
B.智力发展
C.个性发展
D.身体和心理发展
E.社会性发展
9.在教育教学上的要求、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E.连续性
10.改革开放后第三次全教会讨论了( )。
A.《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C.《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D.《义务教育投资实施细则》
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1.教育目的的评价内容主要有(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水平和效益
B.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
C.学生的学习质量
D.教师的教学质量
E.教育方法的选择
1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是由( )决定的。
A.劳动目的的复杂性.
B.劳动对象的特殊性
C.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D.劳动条件的特殊性
E.劳动环境的复杂性
13.学生享受受他人尊重,保持良好形象及尊严的权利是指(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E.名誉权和荣誉权
14.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E.其它
15.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成分有( )。
A.课程目标
B.实施建议
C.前言
D.附录
E.内容标准
16.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17.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标准,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是( )。
A.课程编制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选择
E.课程实施
18.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主要有( )。
A.考查
B.考试
C.实践
D.老师评价
E.综合测评法
19.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 )。
A.间接性与简捷性
B.直观性与巩固性
C.交往性与实践性
D.教育性与发展性
E.引导性与指导性
20.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E.文化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
21.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课可以分为新授课、( )、技能课和检查课。
A.演示课
B.巩固课
C.实验课
D.讲授课
E.自习课
22.下列行为属于品行性问题行为的有( )。
A.不守纪律
B.欺侮同学
C.考试作弊
D.偷窃
E.孤僻
23.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常用的奖惩属于( )。
A.榜样示范法
8.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E.情感教育
24.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体内化之后成为个体自觉地行为准则时,此时处于( )。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任务促成的纪律
E.环境促成阶段
25.不属于家校教育相互配合的方法是( )。
A.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
8.互访
C.家长会
D.家长委员会
E.家访
26.班级里的小集团属于( )。
A.松散群体
B.联合群体
C.正式群体
D.非正式群体
E.正式团体
27.研究假设必须符合的标准有( )。
A.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B.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系统做出推测
C.研究假设表述必须清楚
D.研究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
E.有一定挑战性
28.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实验法
D.个案法
E.比较法
29.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A.个体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资本主义制度
D.社会主义制度
E.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0.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育
B.分组教学
C.设计教学
D.道尔顿制
E.个别教学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__________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我国最早的学校是产生于夏代,当时称为__________。
3.传统教育是__________,而现代教育提倡活动中心课程。
4.__________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循序渐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5.__________是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决定因素。
6.__________对教育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提出了必要性,并提供了可能性。
7.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__________文化,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8.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是__________的预期结果。
9.教育的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__________。
10.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中。
1 1.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__________。
12.以叙事、讲故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__________。
13.语言说服和__________是说服教育法的主要方式。
14.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__________和放任型。
15.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遵循__________的原则。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2.教育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它本身不是文化现象。
3.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目的性。
4.教师专业化是指获得教师资格证。
5.德育要赋予每个个体以科学的价值观、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这体现了德育个体功能的生存功能。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2.课程计划对中学教师的要求有哪些?
3.什么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学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4.简要说明班主任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2.试分析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