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语文 >

2012年高考语文应试技巧:活用论据 撑住论说文(1)

2012-05-10 
活用论据 撑住论说文

  常听到考生抱怨:我跟某某用的是同一个材料,可他一类文,我三类。这作文阅卷……

  把“客观”、“偶然”原因先放在一边,来讨论一下“主观”、“必然”方面我们是不是存在疏漏。举个例子,今年某区的质量调查试卷选了这样一个作文题:

  人在框框内久了,就成了“囚”。人有时因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离开各种框框,可是心可以;心在框框外,就是“思”。人要是在框内,可以想着窗外的蓝天,只要思想不受到有形框框的限制,仍然可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这是个限定性的话题作文。我们要讨论的是观点确立后,论据材料的使用。

  看到这样一个片段:

  司马迁,一位功彪史册的史学家,年轻时怀抱梦想,希望在史学界一展风采,他摆脱了前世史学家只在高雅之堂上记录历史的弊端,积极探访民间,寻找第一手资料。正当他欲大有作为之时,李陵事件中的他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身受最令人屈辱的腐刑,面对如此劫难,他陷入了命运的枷锁。他曾经想过一死了之,但他想起了病榻前父亲的遗愿,想起了年轻时一直坚持的梦想。他,冲破了心灵的枷锁,在狭小的书房里,他的思想天马行空,将自己的自由与梦想寄托在漫漫历史长河的人物中,挥发着他的理想、他的观点、他的为冲破心灵枷锁而不断坚持的恒心与毅力。最终,他获得了自由,写出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在此对提供片段的作者表示感谢!)

  我以为,这个片段存在两个问题。

  简说其一:这篇作文的观点是——“冲破心灵的枷锁,让自己获得真正充实的自由与人生。”(作文作者语)其实,作文所给材料强调的是“身为囚,让思想飞”(我的理解)。作者减省掉了“思想”,出现了审题上的偏颇。

  详说其二:这个作文题大概是想引导大家去思考当我们的身体“因环境、条件的限制不能离开各种框框”的时候,心该如何;为什么心该如此和怎样使我们的心如此这样的问题。于是,可以生出“放飞心灵”“思想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读书,让我们获得心灵的自由”等等观点,这样首先保证审题环节的合题,而至切题。而我们要说的重点是,在这样的观点之下,“司马迁”能不能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我讲作文时的一个极端的例子。那时给了大家一则材料:

  黑川利雄是日本著名的内科专家,在癌症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他有个保持了多年的习惯:每到冬天,他就在口袋里放一个手炉,保持手总是热乎乎的。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到癌症研究所来就诊的,都是些饱受病魔缠身之苦、抱着极大求生希望的癌症病人。面对医生,他们心中的忧虑及期望之情可想而知。如果他们一来就握到了一双温暖的手,就会让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而假如握到的是一双冰冷的、毫无生气的手,病人的心也许就会发凉,因而对生命失去希望。

  那的确是一双充满了神奇魔力的手,它把坚定的信念和无声的关怀默默地传递给了那些身患绝症的病人。

  然后我对他们说:你们给我提供所有论点,我都能用这个材料来做论据,很好地进行论证!

  记得当时是想告诉大家,高考作文的典型材料可以准备,但要灵活运用;其实这里面还包含了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当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出于不同的目的去看同一则材料的时候,它会因我们的关注点不同,为我们呈现不同的重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强化,突出呈现出来的重点,甚至是通过我们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丰富补充已经呈现出的重点,与此同时,则要把原材料中与我们强调突出的东西关系不大,甚至是没有关系的地方删减掉,尽可能使对重点突出有干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我当时好像没有被大家难倒,现在怕是不行了;但是,这个例子的启示应该还是没有变——要让死材料变成活论据关键是依观察角度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