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部分地方高校出现围绕考研办学倾向 学者质疑
本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余婷婷 詹海波)考研(微博)前,学校开“动员大会”;考研结果出来,学校开“考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为考研学生开辟专用自习室;为考研学生免费开选修课和辅导课,课时费由学校和院系支付……针对部分高校围绕考研办学的倾向,有学者质疑教学在考研这个指挥棒下运转,这种氛围中考上的研究生能有多少学习后劲?没考上的学生拿什么面对就业竞争?
昨日,武汉一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四张姓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全班35人,有20人在备战考研,他所在寝室5人全部考研。为支持他们考研,学校专门开辟了一个自习室,非考研学生禁入;教务处联系了校外专家来校开考研科目讲座;还把往届考上名校研究生的师兄、师姐请回来谈经验。
今年上半年,武汉一所省属高校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2011年考研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不仅考研成功的学生受到奖励,而且为学生考研提供服务的教师、院系领导也受到奖励。
而在去年,本地一所民办高校“重奖考研录取学生”,向85名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颁发了奖学金30余万元。其中9名被“985工程”院校录取的学生每人获奖1万元,31名被“211工程”院校录取的学生每人获奖5000元。
本地一所“三本”高校的老师昨日向记者透露,他们学校对考研学生动员、表彰、奖励还在其次,学校还为考研学生开了选修课,包括英语(论坛)、高数等课程,有些院系开有针对本学院考研学生专业辅导课,这些课程对考研学生均免费,授课教师的课时费由学校和院系支付。
记者昨日在谷歌上搜索“考研动员大会”,找到137万条结果;搜“考研表彰大会”,得到210万条结果。百度上这两个数字分别为44.5万条和32.8万条。这些网页里,可看到全国大大小小高校举办考研动员或表彰大会的档次、规模,哪些校领导出席,奖金数额。而这些高校中,明显以“二本”、“三本”院校为主。
今年全国报考华中农业大学(招生办)研究生的人数达3624人。该校招办一负责人昨日证实,“二本”、“三本”院校学生比例大。从近几年报名情况看,“二本”、“三本”院校学生报名比例逐年提高。
教育部日前公开2012年研招报名人数为165.6万人,比上年增加14.5万人,而且是连续第三年增长超过10万人。“考研热”再次呈现于公众视野。有学者指出,社会多年探讨“考研热”动因,就业不畅已成共识,但部分高校正在成为“考研热”的重要推手。
评论:熊丙奇:考研基地并非高校办学的正途
在笔者看来,近年来考研人数的增加,最为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二本、三本院校毕业生逐渐成为考研的主力军,而这一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
早在2008年前后,媒体的调查就显示,在不少地区的考研报名者中,二本、三本院校学生占了很大比重,改变了以往名校学生考研多的情况。在有的二本、三本院校,考研率高达70%-80%,一个班级里选择本科毕业就业的只有少数几个人。鼓励学生们考研的首要目的,就是提升学校品牌。这些院校也被研究生招生单位称为“考研基地”。
二本、三本院校成为“考研基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这些学校“高不成、低不就”,与一本院校相比,他们的学校品牌不硬;而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学校的定位又比较模糊。于是,其学生的就业形势最严峻。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连续两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招生调档录取分数线已高于二本的调档线。相较一本院校(主要指985高校、211院校)不错的总体就业形势,二本、三本院校,尤其是三本院校的就业实际上处于低谷。
其次,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成为“考研预备校”,这些学校并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办出学校的特色,而是以每年的名校研究生录取率作为一项重要办学指标(当然,考研水平高,也可称为“特色”)。学校重点组织考研科目的教学,而学生也从大一时就准备考研。进入二本、三本院校的校园网,很容易就能找到针对一年级新生举办考研报告的消息,而在大三下学期,举办考研动员会更是这些学校的普遍做法。这种办学方式,使学校的大学教育趋向“空心化”,也把学生引向考研的“华山一条路”,一旦考研不成功,由于没有培养就业能力,他们的就业将十分困难。
近年来,一些研招单位已经注意到这种现象,可是,根据目前研究生入学“统一笔试+面试”的方式,学校很难拒招笔试分数高的学生,担心引来舆论质疑。于是,有的高校采取扩大推荐免试生的方式,但由于把推荐名额过多地给985高校、211院校,也招致涉嫌歧视的争议。同时,这种做法还进一步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名校情结。而在就业中,一些用人单位则推出所谓的“三个985”要求,要求查询求职者的本科、硕士、博士学历背景,让就业歧视升温。可以说,这一定程度上是“考研基地”惹的祸。
如果二本、三本院校的“考研基地”定位不变,将催生出各种教育和就业乱象。对此,一方面,需要深化研究生考试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的自主招生和导师制,引导这些院校转变办学思路,改变针对研究生升学的应试教育做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另一方面,需要通过高等教育管理制度改革,赋予学校自主权,促使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出学校和专业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要改变把资源过多投向所谓名校、政策也向名校倾斜的传统做法,取消对学校的歧视性政策,同时对处于资金困境中的民办院校、独立院校给予适当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