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打孩子"教育引深思

2011-10-12 
教育理念差异如此之大的三位家长,何以做到异工而同曲?对孩子究竟是“圈养”还是“放养”,该不该打孩子

编辑推荐:

敬请关注读书人网站:http://www.reader8.com/

        打孩子是一门学问而不是文化

  近日,一本《所以,北大兄妹》引起了家长们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作者萧百佑自称“中国狼爸”,将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以极其彪悍的教育手法将4个儿女培养成品学兼优且知书达理的好孩子,兄妹三人相继被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狼爸的秘诀是:“他们全都是打出来的!是硬生生打出来的!”

  联想到上半年引发了中美教育方式对比大讨论的美籍华裔教授“虎妈”蔡美儿,与随后出现的上海“猫爸”常智韬先生,他们用近乎对立的教育方法,分别教育出了优秀的孩子。“虎妈”为女儿制定了严苛的规矩,两个女儿4岁就开始阅读萨特的文章,长女索菲亚14岁便在卡内基音乐厅登台表演钢琴独奏,路易莎在少年交响乐团中担任主要演奏者,此外功课门门都拿A。“猫爸”对女儿从小民主管教,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教育理念差异如此之大的三位家长,何以做到异工而同曲?对孩子究竟是“圈养”还是“放养”,该不该打孩子,这些问题引起了家有儿女的爸爸妈妈们高度的关注,在赏能教育试验中,也时有家长表示出了对这个问题的困惑。

  打孩子是一种大爱 “棍棒教育”不可或缺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希望孩子每门功课都拿A,并能到北大、哈佛去读书,但不少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某些方面还不够好,希望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改变之。为了孩子的成就,家长虚心向别人学习,可面对了优秀孩子的爸爸妈妈,面对“虎妈”、“猫爸”、“狼爸”,他们的教育似乎互相冲突,该从何入手呢?

  “狼爸”让孩子们从小背《三字经》、《弟子规》,背不上来就要揍人。他认为,这不是无情,而是大爱。在他的概念中,“‘打’是一种威严、一种法度、一种文化”,就这样,他的三个孩子被“打”进了北大。在“狼爸”的“狼窝”里,棍棒确实产生了教育效益,至少“狼爸”“制造”了中国首例“一门三北大”的现象。

  孩子成长过程中,必要的“棍棒教育”不可或缺,在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对比研究之前,我未意识到这个问题,我的家教更接近于“猫爸”。有一个给我做过“教育试验品”的孩子,经常表现出一种高度的亢奋,只要有他在,小伙伴们谁也别想安安心心地学习与创作,他不是去揪这个的头发,就是去捅那个的胳肢窝,或者就把别人的铅笔弄折了,小朋友们很是烦他,但他妈妈却不觉得烦,孩子的“童年”应该自由自在快快乐乐的度过。她不但不觉得烦,还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孩子一会换个新手机,隔几天又添一台MP5,说是妈妈怕他单独相处时寂寞,而专门给他准备的。这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在我的实验班里半年时间进步不太大,和家长谈过几次,家长很不以为然,觉得男孩就该顽皮一点。她不相信孩子已经顽皮的过头了,如果现在狠不下心来加上“大棒”给他做转变教育,仍是一味只给“胡萝卜”,最终会害了这位眉清目秀很聪明的孩子,因为这个年龄段很多该懂得的基本的社会规范和团体中个人与群体的辩证关系的思路,孩子几乎都不具备。

  打孩子是一门学问 薛蟠该打 林妹妹就要慎重

  但这并不说明所有的孩子都可“棍棒成才”,同样是一个三年级孩子,因为孩子“不会写作文”所以妈妈让她做了我的“教育实验品”。这个女孩低头坐着一言不发,为了解除她对外界交往的恐惧感,我和她聊天,从动画片聊到她喜欢的故事等,过了两个多小时。孩子的总算有些放开了。我问了一个问题:“你喜欢吃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小孩看了看坚持要“旁听”的妈妈,含混不清地小声问道:“妈妈,我喜欢吃肯德基还是麦当劳?”妈妈很自然地脱口而出替女儿做了回答。我告诉妈妈最好不要参与到我与孩子的交流中,然后继续和孩子聊动画片,交流中,女孩一直用眼角余光关注着妈妈,表现出了极度的不自信和对妈妈的恐惧,妈妈因事将外出,在妈妈站起来的同时,这个孩子马上一激灵也站起来了,眼露惊恐,并本能地准备承受妈妈的“暴力”。很明显这个孩子潜意识里的恐惧替换了安全感,如果对她“棍棒”教育,她的各方面的状况将越来越差。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意识不到 “问题”孩子的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即使和家长约谈过了,他仍然不太相信是由自己造成“孩子不优秀”的现状。以上所举两个实例中,家长只能亡羊补牢了,如果对孩子从小进行了合适的教育,目前的现状也不会出现,可惜的是这世上没有卖后悔药的,有的家长总觉得孩子的不优秀是因其“不争气”所致。

  孩子教育中,该打的时候就打,太不可太过分。个人感觉“狼爸”打孩子有些过了。其中一只“小狼”也表达了对家庭“狼型专制”的不满:“并不一定非要这样才能进北大”,“上初中之后才知道同学们和我们家情况不同,才有些模模糊糊的不平衡的感觉。”孩子毕竟是孩子,完全剥夺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不可取。即使孩子已经养成了某些“不优秀”的习惯,想帮孩子改过来,也还要分析孩子的具体情况,比如薛蟠犯了错,不打不足以使其改正,但若林妹妹违规,贸然实施“棍棒教育”,明显不合适,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与复杂化,通过打孩子能否收到预期教育效果是决定是否采用“暴力手段”的唯一标准。

  不仅要选择方式,教育孩子还要选择时机,即使孩子该打,也有个什么时间打和怎么打的问题。很多家长喜欢在吃饭时教育孩子,而且一说开就唠叨个没完,最终闹腾的饭也没吃好,教育效果也微乎其微。不管是批评孩子还是打孩子,都应就事论事,不要从这件事扯到那件事,不要从现在扯到过去,更不要从自己孩子身上扯到与别的孩子的对比,这些司空见惯的家教习惯都会使教育效果强烈弱化,因为东拉西扯,孩子觉得在你眼里他一无是处而愤怒。因为缺乏明确的主题,冲淡了家长真正希望达到的教育效果,结果事倍功半。对孩子的表扬可以采用模糊概念,但批评甚至打孩子,只能针对具体而明晰的事件进行。为了教育达到效果,既不要纵向联系,也不要横向比较,批评或打骂只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的手段,绝对不能让没完没了唠叨升级为目的。

  什么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快乐

  家长要研究孩子的需求,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的幸福观、快乐观不加思索地套在孩子身上。生活中,家长因房子车子票子位子等问题而焦头烂额,有空了就想休息休息,达到了与此相关的目标自然会产生幸福感,但孩子和大人不同。不少家长会把自己的幸福观、快乐观很自然地套在孩子身上,觉得孩子思考与想象的东西没意思而不予重视,孩子只能抑制了自己的快乐观与思维的能动性而被动地接受,久之,这个孩子不再爱动脑筋不再爱想问题,这个结果直接导致上学后孩子表现平平,这时家长又开始急急忙忙地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遗憾的是一种思维习惯养成后,要改变它实在太困难,成绩不太好的孩子,虽然家长火急火燎给孩子报辅导班,但孩子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时即使回头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也悔之晚矣。

  所以,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完整意义上的人,教育者需要改变自己居高临下俯视孩子的姿态,真正平等对待孩子,欣赏、支持、鼓励他往前走,即使在路上摔跤,也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自己走,同时辅之以必要的批评教育,只要家长不要去包办孩子的困难和幸福观,孩子就能平稳地行走在人生路上。正如要赶一群羊在大道上走,在羊群前面要有一把青翠欲滴的青草,引导者羊群前进,对个别不听话乱跑的小样,牧人用鞭子抽它几下,如此,羊群自然会快乐而秩序井然地前进。

  和“狼爸”“虎妈”想法不同,有的家长要给孩子以童年的快乐,这个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对于什么是孩子想要的快乐却不加研究。“被快乐”的孩子感觉不到快乐,爸爸妈妈还疲惫并大惑不解:“这孩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呢?”对孩子而言,对未知领域探索的兴趣远远高于无目地的玩,这也就是三四岁时孩子问题特别多的原因。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如何保护他的探索精神,直接影响以后的成绩与发展。同样是玩,有意而无痕地引导孩子朝某一方向探索与学习,对孩子兴趣培养智力开发都很重要。七岁完成近万字的童话创作的我的第一个教育试验品、抚顺九岁的演讲帝杨心龙、安徽十二岁上大学的龚民等都是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其成绩都是家长对孩子兴趣引导的结果所致。

  “虎妈”、“猫爸”、“狼爸”教育共性

  读了关于“虎”、“猫”、“狼”的教育报道,结合赏能教育中对家长的对比研究,发现虽然三位家长教育方式和理念各有千秋,但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孩子言必行信必果。这也正是所有“问题孩子”的家长都不具备的。从“虎妈”的九条严苛的约定,到“狼爸”打手的惩罚无不如此。“狼爸”说:“只要我认为要打的,那绝不会委屈。他都知错、认错,并且自己知道要打哪里,要打多少下,而且早有明令,打的时候不能躲也不能哭,否则加罚。当然,从他们三岁开始我就讲清楚家规,他们完全知道为什么挨打。打的过程就是沟通的过程,所以不需要打完沟通。”这就是规范诚信教育的结果,是一个优秀孩子所必须要具备的素养,而这点只能从平时的言传身教中养成。

  “虎”“狼”“猫”三位家长给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习惯需要从小培养。生活中最有害的莫过于给孩子订立了规矩,但却不执行,或随口定下难以执行的规矩,过后再废弃。一而再再而三,家长就成功地把孩子培养成了不遵守规范缺乏良好学习习惯的人。我们经常听到“不把这件事做完不准吃饭”的“口头契约”,但到了吃饭的时候“契约订立者”会命令他过来吃饭。时常听到“你再乱跑看我不打断你的腿”的威胁,但谁都知道这是不会实现的。既然规矩订立之初孩子就知道不会兑现,那么他有怎么会遵守呢?不管是严苛还是宽容,看看“虎”“狼”“猫”三位的孩子,哪个没有时间观念,哪个学习习惯不好呢?

  要看孩子是狼还是猫 不可照搬狼爸的教育法

  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对待传统家教的问题上,这两个标准也很实用。但不管是中国传统的“棍棒出孝子”、“棍棒出才子”的教育方法,还是卡尔威特、斯托夫人等教育理念,都不能照搬到孩子身上使用,家长要学会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而予以扬弃。每一种教育方法的成功,都有其家庭条件、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存在,不加分析而生搬硬套,可能出现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结果。“狼窝”里如果不是四只“小狼”,而只有一只“小狼”,狼爸不一定能把孩子打到北大去,因为无处倾诉不会排解心理压力,这只小狼产生心理障碍的概率很大。“猫爸”如果让“小猫”去学拳击,要一路打到哈佛估计也比较困难,毕竟她喜欢跳舞,她也具备跳舞的客观条件。所以,不管是什么教育理念与方法,都要结合自身和孩子的客观条件来消化吸收,只有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邯郸学步不可取。

  名词解释

  “虎妈”: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原名蔡美儿。近日她出版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虎妈的教育方法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

  “猫爸”:教出“哈佛女儿”的上海常智韬先生。女儿常帅在与美国最优秀学生的竞争中获胜,2010年被哈佛大学录取。当地报纸称常帅“跳舞跳进哈佛”,因为这个女孩坚持跳了12年舞。更让莘莘学子“羡慕嫉恨”的是,这个经常因跳舞出访或者演出而逃课的女孩,在上海七宝中学的学业成绩名列前茅,年年都获得奖学金。

  “狼爸”:广州萧百佑先生自称“中国狼爸”,他将中国传统国学教育和自己的经验相结合,以极其彪悍的教育手法将4个儿女培养成品学兼优且知书达理的好孩子,兄妹三人相继被北京大学录取,创造了“一门三北大”的奇迹。著有《所以,北大兄妹》一书。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