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导游资格 > 辅导资料 >

北京历史沿革 明代北京

2011-07-06 
朱厚熄十分迷信道教,求长生、吃丹药导致了“壬寅宫变”的发生。从此朱厚璁移居西苑,20多年不理朝政,由奸臣严嵩当国,政治腐败。
编辑推荐:

麦克尼尔瀑布的棕熊
精英大多坐前排
苦难熬成的花朵

  第四节 明代北京
  一、朱棣迁都北京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定都南京。同年九月大将徐达率明军攻人大都城元亡,徐改大都为北平。
  洪武年间多次分封藩王,朱元璋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握重兵镇守北平。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因太子朱标早逝,故传位长孙朱允坟,史称惠帝朱允蚊采纳齐泰、黄子澄的策略,开始削藩,引起朱棣的不满。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讨伐齐、黄为名,在北平起兵。建文四年(1402),燕军攻破南京,惠帝不知所终,史称“靖难之役”。燕王即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永乐元年(1403),朱棣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下诏营建北京。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城池竣工,次年正月朔旦(初一)正式迁都北京。
  朱棣下令迁都北京的原因:第一,北京(旧称北平)是朱棣的旧封地,又称龙兴之地;朱棣的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中于北京。第二,由于明初的连年征战,北部的边防已明显削弱,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有利于抗击元朝残余势力的南犯。基于以上原因,永乐皇帝朱棣下令迁都北京。
  二、明北京城垣建筑
  明代的北京有四重砖砌城垣,自外而内分别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紫禁城)。明初永乐年间基本完成内城(即明初的北京城。嘉靖年问增筑外城后,此道
  城垣始称内城)、皇城、宫城的建筑。正统年间加修内城的九个城门和四个角楼。嘉靖年间,为了加强京师城防,采纳毛伯温等大臣的建议增筑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朝廷财政困难,外城只包修了南郊,使北京城池的形状构成了“凸”字形。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了增强城门的防御功能,又加修了各门瓮城、箭楼等,完成了北京城池建筑的规模。明代“凸”字形城垣规模超过了元代大都城。
  明代在改建北京时,将城内河道截断,大运河的漕运不再人城,商业中心逐渐移至城东城南的朝阳门、崇文门、正阳门一带。
  (一)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
  宫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明代宫城是在元大内故址上稍向南移,将元大内寝宫延春阁抛在北墙外,并用挖护城河和南海的湖泥,堆积到延春阁旧址上,形成镇山(今景山),以压制前朝“风水”。镇山中峰(今万春亭)成为明初北京城的几何中心。
  宫城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占地72万平方米,有四门。南门(正门)为午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北门为玄武门(清康熙时改为神武门),宫城四周有10米高的城墙,城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筒子河),四角建有漂亮的角楼。
  (二)皇城
  皇城位于内城中轴线偏南,皇城范围内有紫禁城、镇山(清改为景山)、太庙、社稷坛及西苑(三海)等建筑。皇城周长9千米,四方开门,即皇城正门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东门东安门、西门西安门、北门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承天门前有一个占地11公顷、红墙环绕的“T”字形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有门,东为长安左门,西为长安右门,南为大明门(清改为大清门,民国改为中华门)。“T”字形广场内设千步廊,外侧按“文东武西”的规制设中央衙署。
  皇城内为皇家禁地,百姓绝不可越雷池半步。
  (三)内城
  明初,出于战略防御的需要,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放弃了空旷、人烟稀少的北部城区,将北城墙南缩2.5千米,另筑新城,即今天安定门、德胜门一线。南城墙向南拓展了1千米,即今天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一线。东西城墙保留不变,这就是明朝前期的北京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后,此道城垣被人们称为内城。
  内城周长20千米,共有城门9座,即正阳门、崇文门、朝阳门(即元代齐化门)、东直门(即元代崇仁门)、安定门、德胜门、西直门(即元代和义门)、阜成门(即元代平则门)、宣武门。内城形成9座城门景观,即正阳石马、崇文铁龟、朝阳谷穗、东直铁塔、安定真武、德胜石碣、西直折柳、阜成梅花、宣武水平。
  (四)外城
  外城于明嘉靖年问建成,全长14千米,共7座城门,分别是:东便门、广渠门(俗称沙窝门)、左安门(俗称江擦门)、永定门、右安门(俗称南西门)、广宁门(俗称彰仪门,清道光年间改名广安门)、西便门。 外城城垣为北京“凸”字形城垣的底部,即今天的南二环路。 明北京的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全部用砖石包砌,布局完整,雄伟恢弘。
  三、明北京城市管理——一府两县
  明永乐定都北平府后,将其改称北京顺天府。顺天府尹为正三品。明代所有三品官吏均用铜铸大印,惟独顺天府尹用银铸大印,可见京官地位的高贵。明清两代顺天府官衙位于今天鼓楼东大街北侧的东公街(今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
  北京行政区属被划分为大兴、宛平两县具体管理。内城中两县以中轴线为界(不含皇城),外城以南新华街(明时为河沟)为界。东为大兴县,县署在今交道口南大街的大兴胡同;西为宛平县,县署在今地安门西大街北侧。两县县令均为正六品,比全国各地县太爷(七品)都要高。
  四、明北京著名帝王及重大历史事件
  明代共历十六帝,洪武朱元璋与建文朱允蚊均在南京称帝。永乐朱棣于1421年迁都北京至明亡又历十四帝。大明王朝从1368年创国到1644年灭亡,经历了由盛变衰的历史进程。
  (一)明成祖朱棣(1360—1424),系太祖朱元璋第四子,马皇后所生。明初破封力热王。拥重兵驻守北部边塞——北平,是诸王中实力最强者之一。1399—1402年因对建文皇帝朱允的削藩不满,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得帝位,改元永乐,将1403年称为永乐元年。朱棣一生中的主要作为有:迁都北京,编著《永乐大典》,派郑和下西洋,五次亲征漠北。
  1.《永乐大典》
  永乐皇帝命翰林院学士解缙组织贤士3000多人,用了5年的时问编著了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永乐大典》广收各类图书达七八千种,共22877卷、11095册,集明代最先进的科技、文化于一身,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经济、艺术的丰富的资料库。
  2.郑和下西洋(1405一1433)
  永乐皇帝朱棣在位期间多次派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3.五次亲征漠北
  永乐皇帝为了扩大大明的疆域,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一生中五次亲征漠北,就在他65岁高龄第五次出征回军的路上,因疲劳过度,猝死于榆木川。死后被葬在天寿山长陵。
  (二)英宗朱祁镇(正统、天顺皇帝)
  英宗朱祁镇(1427一1464),宣宗长子,年号正统、天顺。朱祁镇9岁登基,宠信大太监王振,正统十四年(1449)在“土木之变”中被瓦剌军俘去,丢帝位。1450年被释放回京。因朝中已有景泰皇帝,故回京后,空有虚名太上皇,实被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在“夺门之变”后复辟帝位,改年号天顺。
  英宗朱祁镇统治期间,政治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导致多次农民起义。英宗死于天顺八年,年仅38岁,死前下令废除人殉制。死后葬入明裕陵。
  1.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首领也先率军攻明。宦官王振怂恿英宗率军50万人亲征,至大同,闻前方小败,就惊慌撤退;后来王振又想让英宗“临幸”他的家乡蔚州(今河北蔚县),致使行军路线屡次改变,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被瓦刺军包围。将士饥渴疲惫,仓促应战,死伤过半,英宗被俘,王振死于乱军中,史称“土木之变”。此后,明朝由盛变衰。
  2.北京保卫战
  “土木之变”的消息传来,京城一片混乱,群臣抵抗与迁都两派意见不一。兵匍侍郎于谦力排众议,拥立朱祁钰为景泰皇帝,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以安民心。景泰侣命于谦为兵部尚书,领导了北京保卫战。十月,也先挟持着英宗进攻北京。于谦寿率军民22万人列阵九门,抗击瓦剌军,先后在德胜门、彰仪门、西直门的激战斗取得重大战果,也先被迫撤军,北京城市解围。
  3.夺门之变
  景泰二年(1450);在“土木之变”中被俘的英宗朱祁镇被释放回京,因宫中已有皇帝,故被软禁于“南宫”。景泰八年(1457),趁景泰皇帝病重,在大臣石亨、女监曹吉祥等的拥立下,发动政变,夺宫门、登奉天殿复位。废景帝,杀于谦,史称“召门之变”。
  (三)世宗朱厚熄(嘉靖皇帝)
  世宗朱厚熄(1507—1566),宪宗之孙,兴献王朱佑垸(yuan)之子。因武宗无嗣,故以堂弟的身份继帝位,改年号嘉靖。
  即位初期,杀武宗亲信钱宁等,退还部分被侵占的民田,汰除军校、匠役十余人,企图缓和矛盾。但土地高度集中,赋役苛重,阶级矛盾日趋激烈。在位时引发“大礼仪之争”。
  朱厚熄十分迷信道教,求长生、吃丹药导致了“壬寅宫变”的发生。从此朱厚璁移居西苑,20多年不理朝政,由奸臣严嵩当国,政治腐败。东南有倭寇的侵扰,北方又有鞑靼的攻袭,明统治出现政治危机。嘉靖四十五年(1566),朱厚熄死于乾清宫,死后葬永陵。
  1.大礼仪之争
  明代嘉靖年间争议世宗朱厚熄亲生父母尊号的事件。武宗朱厚照死时无子故朱厚熄由藩王继帝位。即位后,下令让群臣谋议生父兴献王朱佑垸的尊号。张璁(cong)等人迎合帝意主张称兴献王为皇考。杨廷和认为不合礼法,主张称孝身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争论三年,终于追尊兴献王为皇考。群臣哭阙力争因此下狱者达134人,廷杖致死者达17人。
  2.壬寅宫变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朱厚熄正在乾清宫熟睡,以杨金英为首的16名宫女,想把朱厚熄勒死,但慌乱中杨金英误把绳套拴成了死结,没有成功。害女张金莲跑出去告密,16名宫女全被捉获并凌迟处死。朱厚熄被救活后,移居百
  苑,直至死前一天,才迁回乾清官。此事件因为发生在农历的“壬寅”年,故人们稠其为“壬寅宫变”。


热点排行